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端牢“饭碗”须做到三个“确保”

    2020-08-11 14:21:26

    习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习总书记的讲话在全国各地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坚持稳字当头,抓好粮食生产,夯实农业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从“民以食为天”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可见古往今来,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保障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且,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如此,更是须臾不可懈怠的民生大计、战略利害。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春耕生产、农资运输、粮食加工等造成一系列影响;入夏以来,多地洪汛频发,长江流域的湖南、江西等产粮地区更是特别严重;近期,国际粮食市场也呈现出暗潮涌动的迹象。此情此景,粮食安全被摆上“议程”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此番,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再次强调其重要性,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压实了担子。笔者认为,端牢“饭碗”须做到三个“确保”。

      迎难而上抢抓“机遇”,确保粮食生产得“天时”。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时令性非常重要,因此无论自然天气条件如何突变,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耕种时机。今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春旱和南方洪涝灾害先后来袭,我们遇到了诸如干旱缺水、种子肥料等农资及农机具运输难、水涝等一系列难题,但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抢抓“机遇”,采取了综合防控、保障春耕、防洪抢险等一系列综合举措,连续十七年迎来了夏粮丰收。当前,南方广大地区正在一手抓防汛,一手抓粮食生产,一边抢收,一边抢种。遭受洪涝灾害的产粮区更是提出了“早稻损失晚稻补”“水退到哪里,就把晚稻种到哪里”的目标任务。

      坚守生态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得“地利”。无论科技怎么发展,粮食终归还是要从土地上生长起来,正所谓“藏粮于地”。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严守耕地、水资源和环境“红线”。我们要着力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力加强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发展条件,提高粮食收益;要着力加强粮食生产、加工、储藏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完善粮食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仓储科技应用水平。当前,尽管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没有大问题,但耕地紧缺等仍是老大难问题、瓶颈问题。

      坚持三农发展“优先”,确保粮食生产得“人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优先发展“三农”是党和国家多年来一贯不变的战略。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人才振兴的问题,不仅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长期处于低下水平。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城镇化进程中留守下来的“老幼妇残”。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如何引导优秀人才回流“三农”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只有在人才振兴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谈得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谈得上农业振兴。

      总之,只有赢得粮食生产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张倩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端牢“饭碗”须做到三个“确保”

    2020-08-11 14:21:26

    习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习总书记的讲话在全国各地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坚持稳字当头,抓好粮食生产,夯实农业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从“民以食为天”到“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可见古往今来,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保障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而且,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如此,更是须臾不可懈怠的民生大计、战略利害。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对春耕生产、农资运输、粮食加工等造成一系列影响;入夏以来,多地洪汛频发,长江流域的湖南、江西等产粮地区更是特别严重;近期,国际粮食市场也呈现出暗潮涌动的迹象。此情此景,粮食安全被摆上“议程”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此番,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再次强调其重要性,给我们提出了要求、压实了担子。笔者认为,端牢“饭碗”须做到三个“确保”。

      迎难而上抢抓“机遇”,确保粮食生产得“天时”。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时令性非常重要,因此无论自然天气条件如何突变,我们都要牢牢把握住耕种时机。今年,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春旱和南方洪涝灾害先后来袭,我们遇到了诸如干旱缺水、种子肥料等农资及农机具运输难、水涝等一系列难题,但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迎难而上抢抓“机遇”,采取了综合防控、保障春耕、防洪抢险等一系列综合举措,连续十七年迎来了夏粮丰收。当前,南方广大地区正在一手抓防汛,一手抓粮食生产,一边抢收,一边抢种。遭受洪涝灾害的产粮区更是提出了“早稻损失晚稻补”“水退到哪里,就把晚稻种到哪里”的目标任务。

      坚守生态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生产得“地利”。无论科技怎么发展,粮食终归还是要从土地上生长起来,正所谓“藏粮于地”。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严守耕地、水资源和环境“红线”。我们要着力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扩大轮作休耕试点,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着力加强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发展条件,提高粮食收益;要着力加强粮食生产、加工、储藏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完善粮食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粮食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仓储科技应用水平。当前,尽管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没有大问题,但耕地紧缺等仍是老大难问题、瓶颈问题。

      坚持三农发展“优先”,确保粮食生产得“人和”。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优先发展“三农”是党和国家多年来一贯不变的战略。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就是人才振兴的问题,不仅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而且农村劳动力素质长期处于低下水平。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大部分是城镇化进程中留守下来的“老幼妇残”。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去甚远。如何引导优秀人才回流“三农”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只有在人才振兴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才谈得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谈得上农业振兴。

      总之,只有赢得粮食生产的“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