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乡音乡语直达群众“心门”传递党的声音

    2020-07-16 17:21:16

    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如今,除了“文明大篷车”,志丹县还有农民家庭会、新时代乡贤会、红色故事会、百姓小喇叭等志愿服务品牌。

      政策宣讲如何让百姓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近年来,各地创新开展各类政策宣传活动,将党的政策宣讲融入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各类先进典型宣传中,融入山歌、戏剧、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例如:有的地方从驻村工作队长、脱贫示范户、有文艺特长的群众中,选拔出一批“百姓名嘴”,结合乡土文化、村民理论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用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有的在正值农忙时节,为确保生产和宣讲两不误,开展“讲习夜话”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进行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民族语言宣讲,借助“小故事”,讲清“大道理”;有的地方成立以“泥腿子晚会”“大喇叭”“地头微课堂”为主要内容的“百姓讲习团”,分赴农村、社区、田间地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家门口,送到百姓心坎上;尤其在革命老区,以山歌备受老百姓欢迎。这些贴近百姓生活,接地气的宣讲方式,真正做到理论大众化,打通了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在很多地方,宣讲结束后,大家还围绕中央精神,开展了以“共叙鱼水情深,共商乡村振兴、共议致富良策,共创平安家园”为主题的“四共”座谈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氛围热烈。这样既把党的好政策跟村民聊透彻,也让村民把心里话说给组织听。实践表明,用“小环境”解说“大形势”,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浇灌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之上,才能使群众受到启发、感到有用。通过创新宣传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连通”起来,变“单调枯燥”为“有滋有味”,让群众享受听宣讲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用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摒弃冗长空洞、呆板生硬的“授课式说教”,变“书面语”为“口头言”,用最接地气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宣讲,不仅增进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更是助推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新时代文明建设。(福宝镇  冯建华)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乡音乡语直达群众“心门”传递党的声音

    2020-07-16 17:21:16

    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如今,除了“文明大篷车”,志丹县还有农民家庭会、新时代乡贤会、红色故事会、百姓小喇叭等志愿服务品牌。

      政策宣讲如何让百姓坐得住、听得懂、用得上?近年来,各地创新开展各类政策宣传活动,将党的政策宣讲融入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各类先进典型宣传中,融入山歌、戏剧、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中。例如:有的地方从驻村工作队长、脱贫示范户、有文艺特长的群众中,选拔出一批“百姓名嘴”,结合乡土文化、村民理论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用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回应群众关切;有的在正值农忙时节,为确保生产和宣讲两不误,开展“讲习夜话”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进行通俗易懂、接地气的民族语言宣讲,借助“小故事”,讲清“大道理”;有的地方成立以“泥腿子晚会”“大喇叭”“地头微课堂”为主要内容的“百姓讲习团”,分赴农村、社区、田间地头,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把党的声音送到群众家门口,送到百姓心坎上;尤其在革命老区,以山歌备受老百姓欢迎。这些贴近百姓生活,接地气的宣讲方式,真正做到理论大众化,打通了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把话筒交给百姓,把讲台交给群众。在很多地方,宣讲结束后,大家还围绕中央精神,开展了以“共叙鱼水情深,共商乡村振兴、共议致富良策,共创平安家园”为主题的“四共”座谈交流。大家畅所欲言,氛围热烈。这样既把党的好政策跟村民聊透彻,也让村民把心里话说给组织听。实践表明,用“小环境”解说“大形势”,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把党的创新理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之中,浇灌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之上,才能使群众受到启发、感到有用。通过创新宣传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连通”起来,变“单调枯燥”为“有滋有味”,让群众享受听宣讲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

      用乡音乡语传递党的声音,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政策。摒弃冗长空洞、呆板生硬的“授课式说教”,变“书面语”为“口头言”,用最接地气方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进行宣讲,不仅增进了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更是助推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新时代文明建设。(福宝镇  冯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