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乡村振兴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2020-06-22 15:41:1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前,农村的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但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产值上都是越来越小,结合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第一,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加强管理和指导。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老弱病残”,年轻人大都通过外出打工或者升学等途径,尽力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导致农村人才短缺。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加强农村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就成为一件关系乡村发展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完善吸引和留住人才发展的政策。随着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乡村发展的价值和潜力,希望到农村投资兴业。然而事实是,由于土地流转和相关审批政策的诸多限制,农业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并不简单。所以,农业项目发展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集中统一流转,为农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前提和基础。其次是简化农业项目的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以提供更好服务营造更加高效务实的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更多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优化农业技术和配套服务。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这些都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部门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研究投入,为广大农民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指导。目前,农村农业生产人员的年龄越来越大,落后的生产技术也无法适应市场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引导农业生产,带领更大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高度重视核心区产业布局和重要节点打造,抓好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周边连线成片发展,突出产业优势。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村庄的宅基地用地规模、布局、标准和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宅基地的置换、整理与修复,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结合。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发古村落、民俗村、休闲农庄、养殖等打造新的产业链,发展共享房屋、共享庭院、共享村庄、共享田园等多种共享经济形式,打造振兴新农村。将村庄重整与生态宜居目标结合起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加大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事关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各地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差异较大,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脏乱差”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抓住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任务,努力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一是实现垃圾处理全覆盖。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实行农户分类,村集中、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方式,促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二是建立污水治理机制。把农村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来突破,加大农村聚居点污水站点建设,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全面覆盖,建立起政府购买、企业一体化运作、委托第三方监管的污水治理机制。三是不断美化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公路、通村道路系统,加快危桥加固改造、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和公路养护,让农民出行更便利。同时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在可利用空间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生态村庄。(白米镇  卢丽娟)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乡村振兴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2020-06-22 15:41:11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目前,农村的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和养殖,但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产值上都是越来越小,结合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第一,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加强管理和指导。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老弱病残”,年轻人大都通过外出打工或者升学等途径,尽力留在城市工作生活,导致农村人才短缺。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加强农村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就成为一件关系乡村发展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完善吸引和留住人才发展的政策。随着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乡村发展的价值和潜力,希望到农村投资兴业。然而事实是,由于土地流转和相关审批政策的诸多限制,农业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并不简单。所以,农业项目发展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和鼓励农村土地集中统一流转,为农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前提和基础。其次是简化农业项目的审批程序,压缩审批时间,以提供更好服务营造更加高效务实的发展环境,吸引和留住更多农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优化农业技术和配套服务。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这些都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专门的技术部门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研究投入,为广大农民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指导。目前,农村农业生产人员的年龄越来越大,落后的生产技术也无法适应市场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根据市场需要发展引导农业生产,带领更大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现代农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促融合,高度重视核心区产业布局和重要节点打造,抓好示范点建设辐射带动周边连线成片发展,突出产业优势。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村庄的宅基地用地规模、布局、标准和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宅基地的置换、整理与修复,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结合。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开发古村落、民俗村、休闲农庄、养殖等打造新的产业链,发展共享房屋、共享庭院、共享村庄、共享田园等多种共享经济形式,打造振兴新农村。将村庄重整与生态宜居目标结合起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三,加大投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事关农民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各地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差异较大,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脏乱差”问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应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抓住当前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聚焦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等重点任务,努力让农村绿起来、美起来。一是实现垃圾处理全覆盖。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分类处理,实行农户分类,村集中、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方式,促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二是建立污水治理机制。把农村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来突破,加大农村聚居点污水站点建设,实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全面覆盖,建立起政府购买、企业一体化运作、委托第三方监管的污水治理机制。三是不断美化村容村貌。完善农村公路、通村道路系统,加快危桥加固改造、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和公路养护,让农民出行更便利。同时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在可利用空间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生态村庄。(白米镇  卢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