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谨记人民至上,做“三不腐”干部

    2020-09-07 15:31:39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至上”是最终的价值指向,也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平时读各种时政文章,常有一些句子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近日又读到两句想要一提。一是“人民至上”。二是“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细想来,这二句话之间倒确是有莫大的关联。

      因为“人民至上”,当然“不敢腐”。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在干部心中,人民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即群众,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至上的人民自然是不可欺骗、愚弄和玷污的。若要欺骗损害人民这个群体,但凡正直无私有公心者,是没有人会答应的。人人心中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若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做坏事,就是与人民为敌。因此,“不敢腐”既不是因为权力不够大,也不是因为机会不够佳,更不是因为胆小怯懦,而恰恰是最明智、最自知的做法。

      因为“人民至上”,自然“不能腐”。所谓做父母官者,实则人民为其之衣食父母。一方面当爱民如子,另一方面也当奉民如双亲。无论是从孩子还是双亲的角度,都是生命中至亲至密之人,都是应放在心尖上关注、疼惜、爱护之人。岂可戕害?自然“不能腐”。官员也好、干部也好,也都来自于人民,没有谁能脱离人民而存在,也没有谁能拥有目空一切、主宰一切的超能力。有几分权力就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结果自然是会跌得很惨。懂得不能腐,才算不糊涂;牢记不能腐,才算没有丢失人之本。

      因为“人民至上”,由衷“不想腐”。能持“人民至上”观念,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虽未必是圣人,但必是仁人,有仁爱之心,有正义之愿,有慈悲之怀。心中牵挂人民的得失,在意人民的感受,忧之忧,喜之喜,衷心希望为民谋幸福。这样的人,无论做到多大的官,手握多大的权,也是由衷地“不想腐”的。他有自己的良善,有自己的准则,更有对党的初心,对家国的情怀,对人民的牵念和眷顾。因而能“衙斋卧听萧萧竹”而“一枝一叶总关情”。“不想腐”的人,你给他什么也收买不了他的良心和道义。甚至可能宁愿牺牲生命,也改变不了他的选择和信念。

      谨记人民至上,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腐”干部,当是廉政为官的无悔抉择。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万莉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谨记人民至上,做“三不腐”干部

    2020-09-07 15:31:39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民至上”是最终的价值指向,也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平时读各种时政文章,常有一些句子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近日又读到两句想要一提。一是“人民至上”。二是“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细想来,这二句话之间倒确是有莫大的关联。

      因为“人民至上”,当然“不敢腐”。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在干部心中,人民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民即群众,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至上的人民自然是不可欺骗、愚弄和玷污的。若要欺骗损害人民这个群体,但凡正直无私有公心者,是没有人会答应的。人人心中有杆秤,公道自在人心。若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做坏事,就是与人民为敌。因此,“不敢腐”既不是因为权力不够大,也不是因为机会不够佳,更不是因为胆小怯懦,而恰恰是最明智、最自知的做法。

      因为“人民至上”,自然“不能腐”。所谓做父母官者,实则人民为其之衣食父母。一方面当爱民如子,另一方面也当奉民如双亲。无论是从孩子还是双亲的角度,都是生命中至亲至密之人,都是应放在心尖上关注、疼惜、爱护之人。岂可戕害?自然“不能腐”。官员也好、干部也好,也都来自于人民,没有谁能脱离人民而存在,也没有谁能拥有目空一切、主宰一切的超能力。有几分权力就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结果自然是会跌得很惨。懂得不能腐,才算不糊涂;牢记不能腐,才算没有丢失人之本。

      因为“人民至上”,由衷“不想腐”。能持“人民至上”观念,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虽未必是圣人,但必是仁人,有仁爱之心,有正义之愿,有慈悲之怀。心中牵挂人民的得失,在意人民的感受,忧之忧,喜之喜,衷心希望为民谋幸福。这样的人,无论做到多大的官,手握多大的权,也是由衷地“不想腐”的。他有自己的良善,有自己的准则,更有对党的初心,对家国的情怀,对人民的牵念和眷顾。因而能“衙斋卧听萧萧竹”而“一枝一叶总关情”。“不想腐”的人,你给他什么也收买不了他的良心和道义。甚至可能宁愿牺牲生命,也改变不了他的选择和信念。

      谨记人民至上,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不腐”干部,当是廉政为官的无悔抉择。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