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 15:38:36
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9件、修改9件、废止1件,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38件、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7件,为治蜀兴川提供了法治保障。对296件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对59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供合法性审查意见。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51个,作出决定决议5项;各级代表联系贫困户22.5万户,走访慰问贫困群众63万余人次,提出意见建议3.7万件次;在雅安、眉山2个市,资阳市雁江区、资中、射洪3个县(市、区)和广汉高坪、广元市昭化区石井铺2个镇,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试点,共征集项目建议6992个,票决实施项目881个;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的11件议案全部审议完毕。代表提出的1083件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
上述内容以明确的统计数据对工作作了呈现和总结,应该说,这些数据后面都有着广大工作者们辛勤的汗水。同时,笔者认为,打动人心的又并不仅在于数字的汇总,而是倾听百姓心声,真正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那颗初心。初心如何践行?“呼”“听”“应”“喜”四个动词关联紧密。
民有所“呼”,我有所“听”。
“呼”,是维持生命的呼吸方式中的一种,也是一种发声,是人的一种表达本能和愿望、感情倾泻的渠道。民之所“呼”,主要指呼吁,也可指倾诉。它表达感受,或提出愿望主张,或号召,或申述,或请求援助,或期盼主持公道。南陈时候徐陵《檄周文》有“吁地呼天,望伫哀救。”明末清初周亮工《祭毘陵吴太翁文》有:“呼吁抚军前,声且动地。”民有所“呼”,则必有所诉所愿,当以倾听为要。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用心倾听,才能了解情况,理解感受,达成沟通。就算有的事情听了未必能够解决,未必起到实际作用,但倾听,本身就已体现了一种态度,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物质利益,但却从心理、情感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改变。所以,依然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体己达人,人都有倾诉的愿望,也都应学会倾听。何况知民意,解民难呢?民有所“呼”,我有所“听”,则当成为干部的必修课。
既有所“听”,还有所“应”。
“呼”的目的,本为着“应”。用心倾听,则并非左耳进、后耳出的敷衍。听到心里面去,自然要有所回应。这回应,可能有怜惜一叹,可能有会心一笑,可能有点头赞同,可能有同仇敌忾,还可能是语言、动作上的安慰,但更应该是思想行动上的积极思考和作为。
“呼”者,往往因无助也。百姓有烦愁,有困难,有愿望,需要帮助,他信任你,向你倾诉了,除了安慰鼓励之外,真正能够从根底上消除他的烦愁,解决他的困难,实现他的愿望的,仍然是最实际的办法和行动。唯以实际行动相应,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其“呼”的反馈和回应。因此,这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能办到哪个程度,就最大化地办到那个程度;不能全部解决的,力争部分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部署日程分期分批解决;要积极努力做一些事情,不放过一丝希望。即使实在没办法解决的,也应告知其你努力的过程,不得解决的原因和困难,才不辜负百姓对你的厚望,也使其知道你的努力和心意,避免产生误会。总之,“应”,既要积极行动,也要有效沟通。
因有所“应”,民有所“喜”。
既有所“应”,民之所“呼”有结果,能解决问题当然最好,取得大胜利,干群同乐、同喜,值得庆贺。如果只有一些成效,也是可喜的。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但毕竟在前进在部分解决,离目标又近了一些,也是好事。即便暂未得到解决,但只要按上面所言“积极行动,有效沟通”地回应了,百姓也就能够理解和体谅,不致产生误会。
“应”,就总该让百姓得到一些什么。百姓的困难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积极助力、并肩战斗一起想办法,至少心理上就不那么孤单,情感上是可以得到一些安慰和满足的。这也仍然算是可喜的。
民有所“喜”,一切有“望”。
民有所“得”,有所“慰”,有所“喜”,也算是收获。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理解,就是得到了民心,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既然民有所“得”,有所“慰”,有所“喜”,对将来也就更有信心而有所“望”。大家齐心协力,奋斗不息,那么,何愁民生不进?何愁中华复兴的强国梦想大业不兴?
“呼”“听”“应”“喜”紧密关联。有目标,有态度,有行动,有沟通,有盼头,有希望,有干劲,一切可以更美好。然后,形成良性循环。呼应之间就实在可喜。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万莉
2020-05-14 15:38:36
四川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省级地方性法规9件、修改9件、废止1件,批准市州地方性法规38件、民族自治地方单行条例7件,为治蜀兴川提供了法治保障。对296件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对59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提供合法性审查意见。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51个,作出决定决议5项;各级代表联系贫困户22.5万户,走访慰问贫困群众63万余人次,提出意见建议3.7万件次;在雅安、眉山2个市,资阳市雁江区、资中、射洪3个县(市、区)和广汉高坪、广元市昭化区石井铺2个镇,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代表票决制试点,共征集项目建议6992个,票决实施项目881个;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交付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的11件议案全部审议完毕。代表提出的1083件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
上述内容以明确的统计数据对工作作了呈现和总结,应该说,这些数据后面都有着广大工作者们辛勤的汗水。同时,笔者认为,打动人心的又并不仅在于数字的汇总,而是倾听百姓心声,真正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那颗初心。初心如何践行?“呼”“听”“应”“喜”四个动词关联紧密。
民有所“呼”,我有所“听”。
“呼”,是维持生命的呼吸方式中的一种,也是一种发声,是人的一种表达本能和愿望、感情倾泻的渠道。民之所“呼”,主要指呼吁,也可指倾诉。它表达感受,或提出愿望主张,或号召,或申述,或请求援助,或期盼主持公道。南陈时候徐陵《檄周文》有“吁地呼天,望伫哀救。”明末清初周亮工《祭毘陵吴太翁文》有:“呼吁抚军前,声且动地。”民有所“呼”,则必有所诉所愿,当以倾听为要。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用心倾听,才能了解情况,理解感受,达成沟通。就算有的事情听了未必能够解决,未必起到实际作用,但倾听,本身就已体现了一种态度,它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物质利益,但却从心理、情感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改变。所以,依然是有很大的意义的。体己达人,人都有倾诉的愿望,也都应学会倾听。何况知民意,解民难呢?民有所“呼”,我有所“听”,则当成为干部的必修课。
既有所“听”,还有所“应”。
“呼”的目的,本为着“应”。用心倾听,则并非左耳进、后耳出的敷衍。听到心里面去,自然要有所回应。这回应,可能有怜惜一叹,可能有会心一笑,可能有点头赞同,可能有同仇敌忾,还可能是语言、动作上的安慰,但更应该是思想行动上的积极思考和作为。
“呼”者,往往因无助也。百姓有烦愁,有困难,有愿望,需要帮助,他信任你,向你倾诉了,除了安慰鼓励之外,真正能够从根底上消除他的烦愁,解决他的困难,实现他的愿望的,仍然是最实际的办法和行动。唯以实际行动相应,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其“呼”的反馈和回应。因此,这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能办到哪个程度,就最大化地办到那个程度;不能全部解决的,力争部分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部署日程分期分批解决;要积极努力做一些事情,不放过一丝希望。即使实在没办法解决的,也应告知其你努力的过程,不得解决的原因和困难,才不辜负百姓对你的厚望,也使其知道你的努力和心意,避免产生误会。总之,“应”,既要积极行动,也要有效沟通。
因有所“应”,民有所“喜”。
既有所“应”,民之所“呼”有结果,能解决问题当然最好,取得大胜利,干群同乐、同喜,值得庆贺。如果只有一些成效,也是可喜的。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但毕竟在前进在部分解决,离目标又近了一些,也是好事。即便暂未得到解决,但只要按上面所言“积极行动,有效沟通”地回应了,百姓也就能够理解和体谅,不致产生误会。
“应”,就总该让百姓得到一些什么。百姓的困难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积极助力、并肩战斗一起想办法,至少心理上就不那么孤单,情感上是可以得到一些安慰和满足的。这也仍然算是可喜的。
民有所“喜”,一切有“望”。
民有所“得”,有所“慰”,有所“喜”,也算是收获。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理解,就是得到了民心,工作所付出的努力也就没有白费。既然民有所“得”,有所“慰”,有所“喜”,对将来也就更有信心而有所“望”。大家齐心协力,奋斗不息,那么,何愁民生不进?何愁中华复兴的强国梦想大业不兴?
“呼”“听”“应”“喜”紧密关联。有目标,有态度,有行动,有沟通,有盼头,有希望,有干劲,一切可以更美好。然后,形成良性循环。呼应之间就实在可喜。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万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