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战“疫”中的“消费扶贫”还需“双管齐下”

    2020-04-20 15:14:21

    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京主持召开脱贫攻坚约谈会议并指出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积极推动贫困劳动力尽快就业务工,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处于胶着状态,脱贫攻坚又正值关键时期。“消费扶贫”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的“香饽饽”。然而,这里所说的“消费扶贫”并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举措。要做大做好这碗“香饽饽”,各地政府就不可坐而论道,首先要保障民生,让群众敢于消费;其次更要严加监管,让群众放心消费。唯有这般双管齐下,二力往一处使,拿出“服务者”的姿态,把“扶贫动力”下放到消费者上,才能使战“疫”中的“消费扶贫”开花结果。

      “保民生”给“消费扶贫”保底保量。由于疫情影响,消费者的可支配性收入明显减少,愿进行高消费的人群更是“凤毛麟角”,收入骤减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垫脚石”。在这非常时期,不妨着眼长远,多些“让步”,用适当的“经济牺牲”来修补消费信心,方能给“消费扶贫”带来蓬勃势头。因此,各地政府要在政策层面拿出“钉钉子”的精神,把政策优势给钉牢钉死,根据实际出台稳就业促民生的有利政策;同时,全面抓实抓细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提高失业人员、贫困人员等低保补助标准……这样解决好消费者的“无财之忧”,才能凝聚起“消费扶贫”的社会力量。

      当然,民生保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牺牲”上,还当从根本利益上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是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央视主持人朱广权与带货主播李佳琦的“小朱配琦”组合,吸引1.2亿人同步观看,1秒便卖出了4000万湖北农产品,老百姓看得开心,也乐于买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越是在非常时期,越是要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充分发挥“消费扶贫”的优势!唯有让老百姓开开心心买单,“消费扶贫”才能被群众认可,推崇。

      “严监管”给“消费扶贫”提质提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或是“中间商”,都要遵循特定环境中的消费规则。如果凭借对扶贫产品的过分“吹嘘”而拔高消费金额,消费品质却“断崖式下降”,使消费者满是憋屈与闹心,就得不偿失了。唯有让消费与品质同步,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买单。要让“消费扶贫”提质提档,各级政府就需当好“监督者”,为“消费扶贫”保驾护航。首先,要在产品宣传上拿捏尺寸。消费扶贫不等同于一般电商产品售卖,过度的包装往往会漠视商品的质朴性,在与消费平台交涉中重视商品的原有特质,以“原滋原味”打动消费者才是“制胜法宝”。其次,要在流程环节中严格把关。韩非子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小小的错漏会影响“消费扶贫”的正面形象。因此,生产源头、运输、存储、包装、售后等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各级政府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找到错漏的蛛丝马迹,并及时整改到位。通过这样的“严监管”,“消费扶贫”才能不落普通营销的“窠臼”,从而实现提质提档的目的。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要高度重视售卖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说到底,“消费扶贫”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爱心消费”,不是在商品上简单贴个“扶贫标签”就算“消费扶贫”了。倘若借“消费扶贫”之名,行“敛财”之实,则是对群众的极大伤害。唯有“真实”才能能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消费扶贫”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划化。”就“消费扶贫”而言,“保障民生”就是通过政府手段,让针对扶贫的复杂“消费”保底变得“简单化”;而“严加监管”则是让可能或已经“混乱”的“消费”环境走向“规划化”。各级政府更当积极响应“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在战“疫”中抓牢“保障”与“监管”这两股力量,让“消费扶贫”成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合江县凤鸣镇人民政府  罗淇尹)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战“疫”中的“消费扶贫”还需“双管齐下”

    2020-04-20 15:14:21

    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京主持召开脱贫攻坚约谈会议并指出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积极推动贫困劳动力尽快就业务工,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处于胶着状态,脱贫攻坚又正值关键时期。“消费扶贫”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的“香饽饽”。然而,这里所说的“消费扶贫”并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举措。要做大做好这碗“香饽饽”,各地政府就不可坐而论道,首先要保障民生,让群众敢于消费;其次更要严加监管,让群众放心消费。唯有这般双管齐下,二力往一处使,拿出“服务者”的姿态,把“扶贫动力”下放到消费者上,才能使战“疫”中的“消费扶贫”开花结果。

      “保民生”给“消费扶贫”保底保量。由于疫情影响,消费者的可支配性收入明显减少,愿进行高消费的人群更是“凤毛麟角”,收入骤减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垫脚石”。在这非常时期,不妨着眼长远,多些“让步”,用适当的“经济牺牲”来修补消费信心,方能给“消费扶贫”带来蓬勃势头。因此,各地政府要在政策层面拿出“钉钉子”的精神,把政策优势给钉牢钉死,根据实际出台稳就业促民生的有利政策;同时,全面抓实抓细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等政策,提高失业人员、贫困人员等低保补助标准……这样解决好消费者的“无财之忧”,才能凝聚起“消费扶贫”的社会力量。

      当然,民生保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牺牲”上,还当从根本利益上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指出改善民生的根本是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央视主持人朱广权与带货主播李佳琦的“小朱配琦”组合,吸引1.2亿人同步观看,1秒便卖出了4000万湖北农产品,老百姓看得开心,也乐于买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越是在非常时期,越是要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充分发挥“消费扶贫”的优势!唯有让老百姓开开心心买单,“消费扶贫”才能被群众认可,推崇。

      “严监管”给“消费扶贫”提质提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或是“中间商”,都要遵循特定环境中的消费规则。如果凭借对扶贫产品的过分“吹嘘”而拔高消费金额,消费品质却“断崖式下降”,使消费者满是憋屈与闹心,就得不偿失了。唯有让消费与品质同步,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买单。要让“消费扶贫”提质提档,各级政府就需当好“监督者”,为“消费扶贫”保驾护航。首先,要在产品宣传上拿捏尺寸。消费扶贫不等同于一般电商产品售卖,过度的包装往往会漠视商品的质朴性,在与消费平台交涉中重视商品的原有特质,以“原滋原味”打动消费者才是“制胜法宝”。其次,要在流程环节中严格把关。韩非子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小小的错漏会影响“消费扶贫”的正面形象。因此,生产源头、运输、存储、包装、售后等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各级政府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找到错漏的蛛丝马迹,并及时整改到位。通过这样的“严监管”,“消费扶贫”才能不落普通营销的“窠臼”,从而实现提质提档的目的。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还要高度重视售卖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说到底,“消费扶贫”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爱心消费”,不是在商品上简单贴个“扶贫标签”就算“消费扶贫”了。倘若借“消费扶贫”之名,行“敛财”之实,则是对群众的极大伤害。唯有“真实”才能能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消费扶贫”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杰克·韦尔奇说:“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混乱的事情规划化。”就“消费扶贫”而言,“保障民生”就是通过政府手段,让针对扶贫的复杂“消费”保底变得“简单化”;而“严加监管”则是让可能或已经“混乱”的“消费”环境走向“规划化”。各级政府更当积极响应“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在战“疫”中抓牢“保障”与“监管”这两股力量,让“消费扶贫”成为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一道亮丽风景!(合江县凤鸣镇人民政府  罗淇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