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16:55:14
当记者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见到第一书记谢佳清时,她正在笔记本上记录当天村民反映的事情……“每天事儿太多,脑子都快转不动了。如果不记下来,一忙就容易忘。笔记本用了十几个。”谢佳清边起身招呼边介绍村里情况。(摘自:2019年12月23日06版《人民日报》)
2015年7月,谢佳清与众多驻村干部一样,为响应单位号召,到镇村定点帮扶,不同之点是仅用短短的7个多月时间,就让新民村成功摘帽出列。
帮扶成绩显著,按理完成了任务就该回单位工作了。在一般人看来,下乡驻村镀金的资本也有了,回去是顺理成章。但由于帮扶成绩突出,领导把她看在眼里,征求她的意见,问她能否到更贫困的竹元村接着干?
竹元村是遵义市最偏远的村落,山高坡陡,沟谷纵横。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让这里成了一座“高原孤岛”。一时间,她内心犹豫了:“为什么还让我继续驻村帮扶?单位就要开始遴选员额制检察官了,难道就这么错过了?”当个人利益与组织的需要产生矛盾之时,她选择了后者——奉献。
2016年3月,谢佳清正式担任竹元村第一书记。她挨家挨户走访后,拿出了一份竹元村详细脱贫攻坚发展计划,很快得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要打响脱贫攻坚第一枪,谢佳清将目光投向那条通往山外的路,这一直都是竹元村人的痛点。“以前到镇上赶集,步行来回需要大约一天。如果打摩托车,晴天单趟150元,雨天要200元。”一提起路,村民左安长内心酸楚。
“大型机械进不来,只能靠村民一点一点把路挖出来。”为了修好这条路,谢佳清一方面向区里争取资金;一方面还要做村民工作,自筹部分资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谢佳清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9.8公里的通村公路,和21条总长近41公里的通组公路。“幸好来了谢书记,不然修路压根儿就是幻想。”芝麻镇镇长曾庆海的话,道出了人们对谢书记的感激之情。
有了便捷的交通,不仅带出了山货,也带来了产业。为了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在谢佳清的牵线搭桥下,竹元村引进了有机红高粱、核桃、脱毒马铃薯等适宜当地土壤的产业。有机红高粱种植面积就有8000亩,由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收购,价格比普通红高粱高一倍多,靠一亩地一年能增收1600多元。谢佳清还鼓励村民创业,利用小额贷款,支持以前经常外出打工的村民张明康办起了养殖基地……
2017年底,谢佳清转隶到了遵义市纪委监委,但仍继续驻村。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以为没啥大事,结果检查出癌前病变,医生建议马上手术。”可是眼下村里几十个项目正在推进,一旦停滞就很难继续进行。谢佳清思前想后,决定保守治疗:“无论发生什么,村子发展不能停,不然好不容易聚起的民心就散了。”
身体亮红灯不管,父母搬家、丈夫生病住院也全然不知,谢佳清把经历彻底投入到了村里的帮扶发展项目上。好在病情最后得到了控制,村里的项目也没耽搁,谢佳清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截至2018年底,竹元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2.22%降到8.2%;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876元提高到8800元以上。这座“高原孤岛”正在变身为美丽乡村……
“高原孤岛”的变身,是驻村支书谢佳清务实奉献的结晶。为了驻村帮扶,她放弃了难遇的遴选干部机会;为了扶贫项目的落地生根,因积劳成疾,身体亮起了癌前病变的红灯她不管……这就是驻村书记谢佳清,她用无私的奉献书写了自己耀眼的人生!
作者: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
2019-12-26 16:55:14
当记者来到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见到第一书记谢佳清时,她正在笔记本上记录当天村民反映的事情……“每天事儿太多,脑子都快转不动了。如果不记下来,一忙就容易忘。笔记本用了十几个。”谢佳清边起身招呼边介绍村里情况。(摘自:2019年12月23日06版《人民日报》)
2015年7月,谢佳清与众多驻村干部一样,为响应单位号召,到镇村定点帮扶,不同之点是仅用短短的7个多月时间,就让新民村成功摘帽出列。
帮扶成绩显著,按理完成了任务就该回单位工作了。在一般人看来,下乡驻村镀金的资本也有了,回去是顺理成章。但由于帮扶成绩突出,领导把她看在眼里,征求她的意见,问她能否到更贫困的竹元村接着干?
竹元村是遵义市最偏远的村落,山高坡陡,沟谷纵横。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让这里成了一座“高原孤岛”。一时间,她内心犹豫了:“为什么还让我继续驻村帮扶?单位就要开始遴选员额制检察官了,难道就这么错过了?”当个人利益与组织的需要产生矛盾之时,她选择了后者——奉献。
2016年3月,谢佳清正式担任竹元村第一书记。她挨家挨户走访后,拿出了一份竹元村详细脱贫攻坚发展计划,很快得到区委区政府的支持。要打响脱贫攻坚第一枪,谢佳清将目光投向那条通往山外的路,这一直都是竹元村人的痛点。“以前到镇上赶集,步行来回需要大约一天。如果打摩托车,晴天单趟150元,雨天要200元。”一提起路,村民左安长内心酸楚。
“大型机械进不来,只能靠村民一点一点把路挖出来。”为了修好这条路,谢佳清一方面向区里争取资金;一方面还要做村民工作,自筹部分资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谢佳清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时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19.8公里的通村公路,和21条总长近41公里的通组公路。“幸好来了谢书记,不然修路压根儿就是幻想。”芝麻镇镇长曾庆海的话,道出了人们对谢书记的感激之情。
有了便捷的交通,不仅带出了山货,也带来了产业。为了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在谢佳清的牵线搭桥下,竹元村引进了有机红高粱、核桃、脱毒马铃薯等适宜当地土壤的产业。有机红高粱种植面积就有8000亩,由企业统一供种,统一收购,价格比普通红高粱高一倍多,靠一亩地一年能增收1600多元。谢佳清还鼓励村民创业,利用小额贷款,支持以前经常外出打工的村民张明康办起了养殖基地……
2017年底,谢佳清转隶到了遵义市纪委监委,但仍继续驻村。长时间高负荷工作,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以为没啥大事,结果检查出癌前病变,医生建议马上手术。”可是眼下村里几十个项目正在推进,一旦停滞就很难继续进行。谢佳清思前想后,决定保守治疗:“无论发生什么,村子发展不能停,不然好不容易聚起的民心就散了。”
身体亮红灯不管,父母搬家、丈夫生病住院也全然不知,谢佳清把经历彻底投入到了村里的帮扶发展项目上。好在病情最后得到了控制,村里的项目也没耽搁,谢佳清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截至2018年底,竹元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2.22%降到8.2%;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876元提高到8800元以上。这座“高原孤岛”正在变身为美丽乡村……
“高原孤岛”的变身,是驻村支书谢佳清务实奉献的结晶。为了驻村帮扶,她放弃了难遇的遴选干部机会;为了扶贫项目的落地生根,因积劳成疾,身体亮起了癌前病变的红灯她不管……这就是驻村书记谢佳清,她用无私的奉献书写了自己耀眼的人生!
作者: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