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党员干部用“极限人生”,书写为民“初心”

    2019-10-21 16:29:36

    一支笔夹在铁环上、铁环箍在残臂上,依靠这样的书写工具,老英雄在纸上写下了“祝祖国永远强盛”等几行字。“我不是英雄,人民才是英雄,我的战友才是英雄。”朱彦夫说。(摘自:2019年10月18日05 版《 人民日报 》)

      朱彦夫,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与火印证誓言

      今年86岁的朱彦夫,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47年,14岁的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长津湖战斗中,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全连伤亡殆尽,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然而,战斗的残酷、天气的恶劣,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先后手术47次、昏迷93天,双手以及膝盖以下都被截去,左眼失明、右眼视力降至0.3……“我这样的‘肉轱辘’还要留在世上给他人添负担吗?”朱彦夫有好几次想到了死,但战友的牺牲让他觉得要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

      用“极限人生”书写着为民情怀

      1956年初春,朱彦夫回到家乡。学会生活自理成为他要攻下的第一个“碉堡”。就在这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慢慢地,健全人能干的事,他大多都能干。不仅如此,1958年朱彦夫还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上任伊始,朱彦夫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那些年,张家泉村在周边71个村庄中创下多项第一:办夜校、整山造田、掘井取水、架线通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村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村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新增粮田200多亩。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朱彦夫,一名身残志坚的党员干部,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是一座用钢铁铸成的人生价值的丰碑,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合江县五通镇  李清海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党员干部用“极限人生”,书写为民“初心”

    2019-10-21 16:29:36

    一支笔夹在铁环上、铁环箍在残臂上,依靠这样的书写工具,老英雄在纸上写下了“祝祖国永远强盛”等几行字。“我不是英雄,人民才是英雄,我的战友才是英雄。”朱彦夫说。(摘自:2019年10月18日05 版《 人民日报 》)

      朱彦夫,从军保家卫国,血洒疆场、身体残疾;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少年从军保家卫国,血与火印证誓言

      今年86岁的朱彦夫,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1947年,14岁的他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斗。1950年12月初,朱彦夫奉命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长津湖战斗中,他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血战三天三夜。全连伤亡殆尽,最终仅有他一人生还。然而,战斗的残酷、天气的恶劣,让他的躯体受到严重伤害……

      先后手术47次、昏迷93天,双手以及膝盖以下都被截去,左眼失明、右眼视力降至0.3……“我这样的‘肉轱辘’还要留在世上给他人添负担吗?”朱彦夫有好几次想到了死,但战友的牺牲让他觉得要将生命投入到他们未竟的事业中……

      用“极限人生”书写着为民情怀

      1956年初春,朱彦夫回到家乡。学会生活自理成为他要攻下的第一个“碉堡”。就在这一次次练习中,朱彦夫学会了自己吃饭,又学会了捆绑绷带、装卸假肢、如厕自理……慢慢地,健全人能干的事,他大多都能干。不仅如此,1958年朱彦夫还担任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扛起带领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的重担。上任伊始,朱彦夫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到田间地头查看生产,逐门逐户察访民情。那些年,张家泉村在周边71个村庄中创下多项第一:办夜校、整山造田、掘井取水、架线通电……一个个山里人想都没想过的大工程,在张家泉村热火朝天地展开,一干就是10多年。

      张家泉村三面是山。人多地少的矛盾不解决,张家泉村就永远吃不饱。朱彦夫带领张家泉村村民,先后将荒地“赶牛沟”、“舍地沟”“腊条沟”变为沃土,新增粮田200多亩。为了让群众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照顾下,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张家泉村于1978年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朱彦夫,一名身残志坚的党员干部,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是一座用钢铁铸成的人生价值的丰碑,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合江县五通镇  李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