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0 16:34:29
10月,贵州的早晨让人略感寒冷。6日一大早,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鼓扬镇岩上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健和农户们站在蔬菜冷库基地门口,眼睛朝着对面的山头望去。“来了!来了!快准备!”两辆货车缓缓驶入,顿时,让韦健和农户们忙碌起来,今天的这批蔬菜是要发往香港。(摘自:2019年10月8日 中国青年网)
2015年3月,韦健从长顺县教育局选派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鼓扬镇岩上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开始了他的扶贫生涯。一个从教者,对农村工作摸门不熟的他,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在村里摆了7张床,建了7个家。
他进入村之后,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村里的情况弄得一清二楚,在走访过程中,他知道村民最想要的就是发展产业。
为了顺应村民发展产业助脱贫,2016年,依托于村里仅有的几户养牛户,韦健开始带领着36户贫困户做起了养牛产业。可是在动员大会上,韦健吃了个闭门羹。“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行量化,按每户2万元入股到合作社,这是个大数目,村民们很谨慎,不懂技术,怕钱打了水漂。”为打消村民的顾虑,韦健带着贫困户从村里一路打听,去往成效显著的养牛场实地学习,从技术到管理 再到经营,每个环节韦健都不错过。那个时候,牛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希望。为了能够让希望“开花结果”,韦健索性把“家”安置到了牛棚里,方便观察牛的身体情况,一住就是一年多。从那个时候起,当地村民给韦健起了个外号:“牛棚”书记。
除了发展产业,村里大大小小的琐事都需要韦健去张罗,为了方便工作,韦健在经常工作的地方给自己搭建了一张床,也算是一个“家”。村民经常和他打趣,说他是村里最“有钱的”,因为“家”最多。韦健所谓的“家”,也就是能睡觉的床:牛棚、学校、种植基地、村支书家里、村主任家里、村副主任家里,还有一个是村里安排给他的家。这七张床,就是韦健的七个家。他说:“有了可以落脚的地方,一是可以便于工作,二是工作再晚也不用担心。饿了,吃碗泡面;累了,发个朋友圈,‘求’安慰。”
他常在这7个家中穿梭、闪烁,功夫不负有心人,蔬菜产业、养牛产业、绿壳蛋鸡产业、黑毛猪产业、旅游产业……就是这样一个跟自己较劲儿的人,通过两年时间,让藏在深山里的岩上村发展起了10余个产业,同时,村里还办起了幼儿园。产业发展起来了,有了一定的成效,村民收入也逐年增长,到目前,村民的年均纯收入8000余元。2017年年底,岩上村从贫困村出列,正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从2015年到2017年,2年的驻村扶贫,按规定,韦健应该离开岩上村,回到他的教育岗位。可是,村民们集体联名向上请愿,要求韦健继续在岩上村再干两年,这一干就是5年。虽然岩上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怎样才能让村民的收入不减,能稳得住,能持续发展,这是他现在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不让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掉链子”,韦健对村里的产业抓得更紧了,每天都会花上4、5个小时到各个产业基地去检查,在韦健的带领下,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村民已从只会种地的农户变成了懂经营会产业的能人。而今,行走岩上村,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三层小洋房,门前种植着各式花朵,伴着秋日的阳光,一幅田园秋日图被勾勒出来。而在岩上村的蔬菜基地里,村民正在忙碌着,蔬菜基地冷链的厂房里,“脱贫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12个字显得格外的醒目。
是韦健的驻村,是他7张床,7个家的传奇故事,在洒满汗水、用心谋事,艰辛付出的情况下,让岩上村的村民步入了良性脱贫攻坚路,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不断的提升。韦健驻村的7张床、7个家是他务实工作的有力见证。
四川省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
2019-10-10 16:34:29
10月,贵州的早晨让人略感寒冷。6日一大早,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鼓扬镇岩上村,驻村第一书记韦健和农户们站在蔬菜冷库基地门口,眼睛朝着对面的山头望去。“来了!来了!快准备!”两辆货车缓缓驶入,顿时,让韦健和农户们忙碌起来,今天的这批蔬菜是要发往香港。(摘自:2019年10月8日 中国青年网)
2015年3月,韦健从长顺县教育局选派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鼓扬镇岩上村驻村扶贫,担任第一书记,开始了他的扶贫生涯。一个从教者,对农村工作摸门不熟的他,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在村里摆了7张床,建了7个家。
他进入村之后,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把村里的情况弄得一清二楚,在走访过程中,他知道村民最想要的就是发展产业。
为了顺应村民发展产业助脱贫,2016年,依托于村里仅有的几户养牛户,韦健开始带领着36户贫困户做起了养牛产业。可是在动员大会上,韦健吃了个闭门羹。“通过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进行量化,按每户2万元入股到合作社,这是个大数目,村民们很谨慎,不懂技术,怕钱打了水漂。”为打消村民的顾虑,韦健带着贫困户从村里一路打听,去往成效显著的养牛场实地学习,从技术到管理 再到经营,每个环节韦健都不错过。那个时候,牛成为了村民们的致富希望。为了能够让希望“开花结果”,韦健索性把“家”安置到了牛棚里,方便观察牛的身体情况,一住就是一年多。从那个时候起,当地村民给韦健起了个外号:“牛棚”书记。
除了发展产业,村里大大小小的琐事都需要韦健去张罗,为了方便工作,韦健在经常工作的地方给自己搭建了一张床,也算是一个“家”。村民经常和他打趣,说他是村里最“有钱的”,因为“家”最多。韦健所谓的“家”,也就是能睡觉的床:牛棚、学校、种植基地、村支书家里、村主任家里、村副主任家里,还有一个是村里安排给他的家。这七张床,就是韦健的七个家。他说:“有了可以落脚的地方,一是可以便于工作,二是工作再晚也不用担心。饿了,吃碗泡面;累了,发个朋友圈,‘求’安慰。”
他常在这7个家中穿梭、闪烁,功夫不负有心人,蔬菜产业、养牛产业、绿壳蛋鸡产业、黑毛猪产业、旅游产业……就是这样一个跟自己较劲儿的人,通过两年时间,让藏在深山里的岩上村发展起了10余个产业,同时,村里还办起了幼儿园。产业发展起来了,有了一定的成效,村民收入也逐年增长,到目前,村民的年均纯收入8000余元。2017年年底,岩上村从贫困村出列,正式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从2015年到2017年,2年的驻村扶贫,按规定,韦健应该离开岩上村,回到他的教育岗位。可是,村民们集体联名向上请愿,要求韦健继续在岩上村再干两年,这一干就是5年。虽然岩上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是怎样才能让村民的收入不减,能稳得住,能持续发展,这是他现在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不让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掉链子”,韦健对村里的产业抓得更紧了,每天都会花上4、5个小时到各个产业基地去检查,在韦健的带领下,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不少村民已从只会种地的农户变成了懂经营会产业的能人。而今,行走岩上村,拔地而起的是一座座三层小洋房,门前种植着各式花朵,伴着秋日的阳光,一幅田园秋日图被勾勒出来。而在岩上村的蔬菜基地里,村民正在忙碌着,蔬菜基地冷链的厂房里,“脱贫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标。”12个字显得格外的醒目。
是韦健的驻村,是他7张床,7个家的传奇故事,在洒满汗水、用心谋事,艰辛付出的情况下,让岩上村的村民步入了良性脱贫攻坚路,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不断的提升。韦健驻村的7张床、7个家是他务实工作的有力见证。
四川省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