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自古忠孝难两全,隐姓埋名报国家——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19-10-09 17:35:21

    “我们核潜艇这个工作是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站在我这个岗位上,和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好。牵涉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我仅仅是其中一员,是一个代表,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的。”黄旭华说。(摘自:2019年09月26日04版《光明日报》)

      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中国核潜艇之父,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勋章”。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看了黄旭华老先生的报道,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让我落泪的,不仅是黄老先生为国家做出的伟大功绩,更是在这丰功伟绩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苦楚啊!“共和国勋章”、“最美奋斗者”,这些至高无尚的荣誉,当属黄旭华老先生。

      自古忠孝难两全。孝敬父母就不可能离开家去到更远的地方报效祖国;要去报效祖国就意味着没法留在父母身边尽孝道---这是人生的两难选择。面对这样的选择,黄旭华老先生是怎样决定的呢?这还得从1958年说起,当时的黄老只有34岁,他到北京出差后才知道,国家让他来京是为了组织开展核潜艇研制工作的。要求就是: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就算犯了错误,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黄老毫不迟疑地答应了。“隐姓埋名”四个字,看似简单,有多少人能真的做到?毕竟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动物,何况黄老当时正年轻,上有双亲,下有妻儿。在家,他被女儿称作是“到家做客的‘客家人’”。面对父母兄弟,他更是被这“隐姓埋名”给害得背了一身的骂名,兄弟姐妹甚至是母亲都难以原谅他离家40年而不归。“不孝”、“冷血”、“狠心”……每一个字眼,都犹如尖针戳中黄老的内心,让他久久不能释怀。转念一想,小家需要他,但祖国这个大家更离不开他呀。

      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下,很多大工程大项目还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吃过战争的苦,亲身体验过山河破碎的风雨飘摇,黄老一心只想改变中国落户的面貌。他忍着对家庭的愧疚,背负着不孝父母的骂名,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中去。他发誓要带领团队改变中国的现状:“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靠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靠着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靠着笨重的磅秤……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试验,黄旭华和同事们打破常规造船程序,最终将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舰体、发射装置等“七朵金花”一一摘下。1970年12月,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1988年4月,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亲自带领全艇参试人员下水试验,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核潜艇深潜试验,也是一次生死未卜的试验。当潜艇完成极限深潜试验,起浮到安全深度时,全艇参试人员沸腾了。“我们这条艇,从里到外,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搞的,所有设备仪表,全部是中国生产,没有一样是国外进口的。”黄旭华自豪地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是中国的核潜艇精神,现在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大国重器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命运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黄旭华老先生带领着他的核潜艇团队做到了。

      如今,黄老已是95岁的高寿了。他每年冬天都会带着母亲给他留下的围巾,他把遗憾和他对父亲母亲的心意,都系在了这条围巾里,这种情愫,只有黄旭华老先生懂。在黄老看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忠孝自古不能两全,但黄老对国家的忠足以感动天地,足以告慰泉下有知的亲人!

      泸州市合江县实录镇 杨玉婷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自古忠孝难两全,隐姓埋名报国家——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2019-10-09 17:35:21

    “我们核潜艇这个工作是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站在我这个岗位上,和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好。牵涉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我仅仅是其中一员,是一个代表,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的。”黄旭华说。(摘自:2019年09月26日04版《光明日报》)

      黄旭华,1924年2月24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田墘镇,中国核潜艇之父,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主席令,授予黄旭华“共和国勋章”。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看了黄旭华老先生的报道,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让我落泪的,不仅是黄老先生为国家做出的伟大功绩,更是在这丰功伟绩的背后,究竟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和苦楚啊!“共和国勋章”、“最美奋斗者”,这些至高无尚的荣誉,当属黄旭华老先生。

      自古忠孝难两全。孝敬父母就不可能离开家去到更远的地方报效祖国;要去报效祖国就意味着没法留在父母身边尽孝道---这是人生的两难选择。面对这样的选择,黄旭华老先生是怎样决定的呢?这还得从1958年说起,当时的黄老只有34岁,他到北京出差后才知道,国家让他来京是为了组织开展核潜艇研制工作的。要求就是:时时刻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就算犯了错误,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黄老毫不迟疑地答应了。“隐姓埋名”四个字,看似简单,有多少人能真的做到?毕竟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动物,何况黄老当时正年轻,上有双亲,下有妻儿。在家,他被女儿称作是“到家做客的‘客家人’”。面对父母兄弟,他更是被这“隐姓埋名”给害得背了一身的骂名,兄弟姐妹甚至是母亲都难以原谅他离家40年而不归。“不孝”、“冷血”、“狠心”……每一个字眼,都犹如尖针戳中黄老的内心,让他久久不能释怀。转念一想,小家需要他,但祖国这个大家更离不开他呀。

      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经济落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下,很多大工程大项目还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吃过战争的苦,亲身体验过山河破碎的风雨飘摇,黄老一心只想改变中国落户的面貌。他忍着对家庭的愧疚,背负着不孝父母的骂名,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中去。他发誓要带领团队改变中国的现状:“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靠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靠着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靠着笨重的磅秤……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试验,黄旭华和同事们打破常规造船程序,最终将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舰体、发射装置等“七朵金花”一一摘下。1970年12月,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1年4月,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成功下水;1988年4月,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亲自带领全艇参试人员下水试验,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核潜艇深潜试验,也是一次生死未卜的试验。当潜艇完成极限深潜试验,起浮到安全深度时,全艇参试人员沸腾了。“我们这条艇,从里到外,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搞的,所有设备仪表,全部是中国生产,没有一样是国外进口的。”黄旭华自豪地说。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是中国的核潜艇精神,现在没有过时,将来也不会过时。大国重器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家命运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黄旭华老先生带领着他的核潜艇团队做到了。

      如今,黄老已是95岁的高寿了。他每年冬天都会带着母亲给他留下的围巾,他把遗憾和他对父亲母亲的心意,都系在了这条围巾里,这种情愫,只有黄旭华老先生懂。在黄老看来,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忠孝自古不能两全,但黄老对国家的忠足以感动天地,足以告慰泉下有知的亲人!

      泸州市合江县实录镇 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