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从三个没想到看驻村书记解良

    2019-09-30 17:43:42

    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令朝村,掩映在蓝天草原下的整洁的村容、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很难与几年前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一位驻村扶贫干部的到来,他就是解良,今年46岁的阿令朝村“第一书记”。(摘自:2019年9月26日,第一书记网)

      没想到阿令朝村里穷成这个样子。2015年5月5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干部的解良主动请缨驻村扶贫,从此成为了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阿令朝村的“第一书记”。

      初到阿令朝村,让解良没有想到的是村里如此之穷:户籍人口原本有283户,只剩下104户人家,其中的97户还是贫困户,还有很多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幼病残。

      没想到阿令朝村村民对自己如此不信任。人口少、基础设施薄弱,对驻村扶贫干部一点都不信任。解良刚到村里任“第一书记”,很多村民对他视而不见,认为他只是下来“走走样子”,混资历,镀一层金……面对村民的质疑,解良没有责怪,照例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有人生病下不了地,他帮忙把医生请到家;有老人过世没钱安葬,他自掏腰包给老人料理后事;村集体账上没钱,解良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借了6万多块钱发给工人工资……2015年底羊肉价格大跌,卖不出去,解良不仅发动亲戚朋友购买,还亲自去市场推销。一来二去,他获取了村民的信任。

      没有想到村民用57个红手印自发请他回村继续任“第一书记”。正当解良着手准备发展集体经济、大干一场之时,2016年5月2日,单位为了完成一项课题,便将驻村期满的解良抽回。

      解良就此离开了阿令朝村,回到了呼和浩特。上了一个多月的班之后,解良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又和阿令朝联系到了一起。原来,2016年6月17日,阿令朝村两委和察右中旗组织部的干部,来到了解良工作的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请求他回到阿令朝工作。当时,村里还带来了一样东西——上面有57个鲜红手印的请愿书。“当时我们意识到,解良和一般的扶贫干部不一样,他是干实事的,而不是走马观花。村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这是村民在请愿书上按上了57个红手印的原因。解良知道,这份请愿书不仅凝结着自己的汗水、泪水,更代表着阿令朝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一刻,他曾经受过的委屈烟消云散,泪水也夺眶而出。

      群众的意愿,解良没有让他们失望,他告别了生病需要照顾的父亲,丢下了成长路上需要监管的孩子,再次离开呼和浩特,当起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再次回到阿令朝的解良,把更多心思放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之上。2017年7月,当羊价一路走低时,解良听说黑驴“一身都是宝”,市场价格也很稳定,于是便连夜带着村干部到赤峰市考察,跟当地一家公司磨了四五天,最终花了82万,买回了83头黑驴。解良算过一笔账,仅黑驴养殖一项,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能达到30万元。同年,他还敏锐地发现,村里种植的小麦、莜麦和胡麻,如果进行深加工,在市场上会有比较好的销路和利润空间,于是,他又开始把合作社闲置的两间房改成了石磨面粉加工厂和胡麻籽榨油厂。这两个工厂加在一起,又能为村里提供20万元的纯收入。

      他发动组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农户+精准扶贫户”的创新模式运行,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落实,让村集体的经济不断壮大起来。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阿令朝全村共识别建档立卡人口72户148人,已脱贫46户102人,稳定脱贫5户12人,剩余未脱贫25户44人,拟于2019年全面脱贫。目前,阿令朝集体经济资产为258万元。加上肉驴、粮油原材料,阿令朝集体经济总资产约600多万元。可为1400余人次贫困人口提供打工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从三个没想到中,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热心扶贫的驻村书记,是他用自己的真情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实干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几年下来,阿令朝村的真实变化,让解良交出了驻村扶贫的满意答卷。静下心来看解良的足迹,富了村民,亏欠了家人。是啊,有多少干部、多少党员,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百姓的幸福,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家人的利益,始终围绕初心,甘愿做人民的孺子牛,精神的确可圈可点。

      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从三个没想到看驻村书记解良

    2019-09-30 17:43:42

    走进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令朝村,掩映在蓝天草原下的整洁的村容、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很难与几年前的贫困村联系在一起。而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一位驻村扶贫干部的到来,他就是解良,今年46岁的阿令朝村“第一书记”。(摘自:2019年9月26日,第一书记网)

      没想到阿令朝村里穷成这个样子。2015年5月5日,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干部的解良主动请缨驻村扶贫,从此成为了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阿令朝村的“第一书记”。

      初到阿令朝村,让解良没有想到的是村里如此之穷:户籍人口原本有283户,只剩下104户人家,其中的97户还是贫困户,还有很多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幼病残。

      没想到阿令朝村村民对自己如此不信任。人口少、基础设施薄弱,对驻村扶贫干部一点都不信任。解良刚到村里任“第一书记”,很多村民对他视而不见,认为他只是下来“走走样子”,混资历,镀一层金……面对村民的质疑,解良没有责怪,照例挨家挨户走访调研。有人生病下不了地,他帮忙把医生请到家;有老人过世没钱安葬,他自掏腰包给老人料理后事;村集体账上没钱,解良拿出自己的积蓄还借了6万多块钱发给工人工资……2015年底羊肉价格大跌,卖不出去,解良不仅发动亲戚朋友购买,还亲自去市场推销。一来二去,他获取了村民的信任。

      没有想到村民用57个红手印自发请他回村继续任“第一书记”。正当解良着手准备发展集体经济、大干一场之时,2016年5月2日,单位为了完成一项课题,便将驻村期满的解良抽回。

      解良就此离开了阿令朝村,回到了呼和浩特。上了一个多月的班之后,解良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又和阿令朝联系到了一起。原来,2016年6月17日,阿令朝村两委和察右中旗组织部的干部,来到了解良工作的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请求他回到阿令朝工作。当时,村里还带来了一样东西——上面有57个鲜红手印的请愿书。“当时我们意识到,解良和一般的扶贫干部不一样,他是干实事的,而不是走马观花。村民们都愿意跟着他干!”这是村民在请愿书上按上了57个红手印的原因。解良知道,这份请愿书不仅凝结着自己的汗水、泪水,更代表着阿令朝村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一刻,他曾经受过的委屈烟消云散,泪水也夺眶而出。

      群众的意愿,解良没有让他们失望,他告别了生病需要照顾的父亲,丢下了成长路上需要监管的孩子,再次离开呼和浩特,当起了带领村民致富的“领路人”。

      再次回到阿令朝的解良,把更多心思放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之上。2017年7月,当羊价一路走低时,解良听说黑驴“一身都是宝”,市场价格也很稳定,于是便连夜带着村干部到赤峰市考察,跟当地一家公司磨了四五天,最终花了82万,买回了83头黑驴。解良算过一笔账,仅黑驴养殖一项,一年的销售收入就能达到30万元。同年,他还敏锐地发现,村里种植的小麦、莜麦和胡麻,如果进行深加工,在市场上会有比较好的销路和利润空间,于是,他又开始把合作社闲置的两间房改成了石磨面粉加工厂和胡麻籽榨油厂。这两个工厂加在一起,又能为村里提供20万元的纯收入。

      他发动组建村集体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农户+精准扶贫户”的创新模式运行,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落实,让村集体的经济不断壮大起来。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阿令朝全村共识别建档立卡人口72户148人,已脱贫46户102人,稳定脱贫5户12人,剩余未脱贫25户44人,拟于2019年全面脱贫。目前,阿令朝集体经济资产为258万元。加上肉驴、粮油原材料,阿令朝集体经济总资产约600多万元。可为1400余人次贫困人口提供打工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从三个没想到中,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一个热心扶贫的驻村书记,是他用自己的真情取得了村民的信任,是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实干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几年下来,阿令朝村的真实变化,让解良交出了驻村扶贫的满意答卷。静下心来看解良的足迹,富了村民,亏欠了家人。是啊,有多少干部、多少党员,他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百姓的幸福,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家人的利益,始终围绕初心,甘愿做人民的孺子牛,精神的确可圈可点。

      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