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8 15:20:25
湖南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通过盘活村里已有的人才资源,为人才创造机会和条件,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不到1平方公里,村民500多人,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位于湘南一隅。村里年轻力壮的大多外出打工了,可沙洲村却发展势头迅猛。为啥?2014年上任的村支书朱中建说,发掘村里现有的人才,因事选才、用人之长,让村里重新有了活力。(《 人民日报 》2019年07月12日 11 版)
沙洲村位于湘南一隅,村里年轻力壮的人大多外出打工了,本来制约了村里的发展,可沙洲村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主要是2014年上任的村支书朱中建当起了伯乐,善于发掘村里现有的人才,因事选才、用人之长,让村里重新有了活力。
朱中建上任后,他善于发现村里现有的人才。村里依托“半条被子”的故事,准备“旅游饭”。说起打造红色景区、吃“旅游饭”,个个点赞,可一提起要占用自己的地方,却不愿意,“不好,不好!”面对如此困境,朱中建在挨家挨户宣传政策的同时,开始物色能推进景区建设的人,他为寻觅的人才“画了张像”:这项工作扎根田间地头,能吃苦是首要条件,最好是年轻人,还得为人公正、善于沟通。很快,他锁定了80后的朱利志。慧眼识英才,当施工队进入遇到一名50多岁的大妈阻挠时,他挺身而出:“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方便了,游客只会越来越多。家门口就能做生意,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机遇,不能不为他们着想啊!”几句恳切的言辞,终于让大妈点头同意。
修路的青苗补偿是头痛事。一组的朱文成常年做苗圃生意,4亩多苗圃地里,既有桂花树等观赏类绿植,也有桃树、柚子树等果树。朱文成虽然支持,却要求清点准确,不能“短斤少两”。朱利志钻进苗圃,来回点数,记录在册:种植多年直径10厘米的桂花树150多株,每株补偿200元;直径8厘米的有90多株,每株补偿150元;幼苗按每亩5500元补偿。细算下来,朱文成获得的青苗补贴有12万元。数量精准、依标补偿,朱文成挑不出毛病,满心欢喜地签了字。房前屋后,总有朱利志的身影。他做事认真,群众看在眼里,即使有一些不满或矛盾,当场就化解了。
沙洲村祠堂文化历史悠久,虽不大,却是村民议大事的场所,更是凝聚全村人的纽带。这座建于明代的祠堂,经过风吹雨淋,许多梁柱已经腐朽,随时有垮塌危险。倘若祠堂一旦垮塌,会失了人心。可谁来牵头?如何发动群众?怎样让乡亲们满意?又成了朱中建思考的议题。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朱中建召集大家多番讨论,将目光锁定在50岁的朱小勇身上。朱小勇当过兵,为人公道、执行力强;他是老党员,曾任村支书,熟悉乡土人情。朱中建没看错人。在朱小勇的引领之下,成立了修缮祠堂的理事会,不到3个月时间,祠堂修缮完工,理事会将账目公开,大家个个满意。
去年6月,村里要聘请一些保安,维护沙洲村红色旅游景区秩序。朱小勇再次被纳入其中,每月收入1000多元。今年3月,朱小勇又接下了沙洲村辅警一职,不仅“舞台”更大,收入也提升至2.1万元一年。朱中建说:“充分运用选人用人好政策,既给舞台,又给待遇,力争把村里需要的人才都留下来,让他们扎根于此、发光发热。”
为争取发展项目资金,让小山村发生更大变化。朱中建又通过海选,把村里的扶贫专干朱志平列入其中。朱志平虽不善沟通,但踏实肯干、责任心强;他又是教师子弟,算得上村里的“一支笔”。“写文字材料难不倒我,可我不会用电脑打字。”朱中建找上门,朱志平的回答很实诚。可一听这事决定着村里人能否享受党的好政策,朱志平也挺急,“这事总得有人来干,不会打字不要紧,我可以学嘛!”朱志平没有让村支书失望,头一回“试水”的郴州市秀美村庄申报成功,获得10万元奖励资金支持。用这笔钱,沙洲村新种了100多株大杨梅树。眼下,杨梅树的枝头已挂满紫红的杨梅。
此后,这个小山村将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收入囊中。沙洲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完全离不开村支书朱中建这个伯乐,是他发现了村里的千里马,善于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村里才有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说朱中建是当代的伯乐,完全当之无愧!
四川省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
2019-07-18 15:20:25
湖南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通过盘活村里已有的人才资源,为人才创造机会和条件,给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不到1平方公里,村民500多人,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位于湘南一隅。村里年轻力壮的大多外出打工了,可沙洲村却发展势头迅猛。为啥?2014年上任的村支书朱中建说,发掘村里现有的人才,因事选才、用人之长,让村里重新有了活力。(《 人民日报 》2019年07月12日 11 版)
沙洲村位于湘南一隅,村里年轻力壮的人大多外出打工了,本来制约了村里的发展,可沙洲村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主要是2014年上任的村支书朱中建当起了伯乐,善于发掘村里现有的人才,因事选才、用人之长,让村里重新有了活力。
朱中建上任后,他善于发现村里现有的人才。村里依托“半条被子”的故事,准备“旅游饭”。说起打造红色景区、吃“旅游饭”,个个点赞,可一提起要占用自己的地方,却不愿意,“不好,不好!”面对如此困境,朱中建在挨家挨户宣传政策的同时,开始物色能推进景区建设的人,他为寻觅的人才“画了张像”:这项工作扎根田间地头,能吃苦是首要条件,最好是年轻人,还得为人公正、善于沟通。很快,他锁定了80后的朱利志。慧眼识英才,当施工队进入遇到一名50多岁的大妈阻挠时,他挺身而出:“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方便了,游客只会越来越多。家门口就能做生意,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机遇,不能不为他们着想啊!”几句恳切的言辞,终于让大妈点头同意。
修路的青苗补偿是头痛事。一组的朱文成常年做苗圃生意,4亩多苗圃地里,既有桂花树等观赏类绿植,也有桃树、柚子树等果树。朱文成虽然支持,却要求清点准确,不能“短斤少两”。朱利志钻进苗圃,来回点数,记录在册:种植多年直径10厘米的桂花树150多株,每株补偿200元;直径8厘米的有90多株,每株补偿150元;幼苗按每亩5500元补偿。细算下来,朱文成获得的青苗补贴有12万元。数量精准、依标补偿,朱文成挑不出毛病,满心欢喜地签了字。房前屋后,总有朱利志的身影。他做事认真,群众看在眼里,即使有一些不满或矛盾,当场就化解了。
沙洲村祠堂文化历史悠久,虽不大,却是村民议大事的场所,更是凝聚全村人的纽带。这座建于明代的祠堂,经过风吹雨淋,许多梁柱已经腐朽,随时有垮塌危险。倘若祠堂一旦垮塌,会失了人心。可谁来牵头?如何发动群众?怎样让乡亲们满意?又成了朱中建思考的议题。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朱中建召集大家多番讨论,将目光锁定在50岁的朱小勇身上。朱小勇当过兵,为人公道、执行力强;他是老党员,曾任村支书,熟悉乡土人情。朱中建没看错人。在朱小勇的引领之下,成立了修缮祠堂的理事会,不到3个月时间,祠堂修缮完工,理事会将账目公开,大家个个满意。
去年6月,村里要聘请一些保安,维护沙洲村红色旅游景区秩序。朱小勇再次被纳入其中,每月收入1000多元。今年3月,朱小勇又接下了沙洲村辅警一职,不仅“舞台”更大,收入也提升至2.1万元一年。朱中建说:“充分运用选人用人好政策,既给舞台,又给待遇,力争把村里需要的人才都留下来,让他们扎根于此、发光发热。”
为争取发展项目资金,让小山村发生更大变化。朱中建又通过海选,把村里的扶贫专干朱志平列入其中。朱志平虽不善沟通,但踏实肯干、责任心强;他又是教师子弟,算得上村里的“一支笔”。“写文字材料难不倒我,可我不会用电脑打字。”朱中建找上门,朱志平的回答很实诚。可一听这事决定着村里人能否享受党的好政策,朱志平也挺急,“这事总得有人来干,不会打字不要紧,我可以学嘛!”朱志平没有让村支书失望,头一回“试水”的郴州市秀美村庄申报成功,获得10万元奖励资金支持。用这笔钱,沙洲村新种了100多株大杨梅树。眼下,杨梅树的枝头已挂满紫红的杨梅。
此后,这个小山村将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收入囊中。沙洲村能有今天的发展变化,完全离不开村支书朱中建这个伯乐,是他发现了村里的千里马,善于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村里才有如此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说朱中建是当代的伯乐,完全当之无愧!
四川省合江县福宝职业中学校 曾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