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5 10:03:52
无论是耕耘播种的春天,还是收获粮食的秋天,在四川省合江县榕右乡万宝山村的田间地头、村落院舍,总能看到一个对人和蔼可亲的农家妹子奔走在田间地头。她叫雷洪莲,是万宝山村驻村农技员,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四川省2017年度贫困村优秀驻村农技员、榕右乡优秀驻村干部。
在万宝山村,一说起雷洪莲,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哪家有困难,她第一时间帮忙想办法,哪家有矛盾,她总去拉家常调解,除了普及种养殖技术,她还成了乡里乡亲的贴心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三嬢”。2015年10月,雷洪莲任万宝山村驻村农技员,从此,帮助万宝山村村民解决种养殖技术问题、规划产业发展成了她的主要任务。
曾经万宝山村,是典型的偏远村、高山村,交通不便,无特色产业,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全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共713户2250人,贫困户就有133户380人,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
记挂百姓苦与忧
“三嬢,你又走刘成进哪里去啊?”村民问道。
打招呼,嗑家常,这是常事。刚开始的时候,雷洪莲人生地不熟,找不到贫困户的院子,会热心地向村民打探。时间长了,不仅贫困户熟悉了,乡亲们也认识了。
万宝山村10社贫困户刘成进,是个养殖大户,经常向雷洪莲请教养殖技术,一个乐意学一个乐意教,一来一往,看他有发展产业的劲儿,雷洪莲经常主动去刘成进家瞧瞧。
“三嬢,你快来看看,我的鱼跟别人家的鱼相比,就是要漂亮点,大个点,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一大早,万宝山村10社贫困户刘成进见到驻村农技员雷洪莲来了,就自豪地说道。
对雷洪莲,他毫不掩饰内心的感谢。
刘成进说:“她态度很好,说的话我也听得懂,去年我的羊子长了些包包,我就照她说的方法,把我的羊子给我治好了,不然24只羊子我就要赔万多块钱。”
破解难题找出路
在走访过程中,雷洪莲发现,村里的贫困户大多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患疾病的,发展种养业的意愿低下,怎么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入难题,成为她思考的头等大事。
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乡情,看见永安温氏种猪场的运行的良好势头,和村委会商议发展思路,最终决定建立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借助外力增强造血功能。
温氏合作家庭农场,是通过村集体公司将产业扶持基金形成固定资产的形式平均量化给贫困户,参加劳动就业等方式,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分红收益或工资性收益,既促进了产业发展,也实现了集体收益,也破解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入难题。
在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建设中,她主动联系协调,冲锋在前,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从项目的选址、土地协调到开工建设,一直奋战在一线,事事亲力亲为,为项目的顺利完工和万宝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建的温氏合作家庭农场800平米,年出栏生猪1000头,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17万元/年,解决了29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入难题。
发展特色农产品
通过对原有农机产业情况的走访调查,雷洪莲发现,要想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光靠传统农业是不行的,必须要制定科学规划,定位“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雷洪莲在县农业局、榕右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会同驻村扶贫工作组全体成员,通过大量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制定了万宝山村“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最终决定利用自身山好水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引进两汇水养鱼专合社,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山泉鱼,带动村民致富。
为了鼓励村民参与,利用自己的鱼塘、稻田养鱼,雷洪莲做了许多工作。除了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宣传专合社的新模式,还免费送鱼苗,但毕竟是一个新产业,大家都不知道发展前景究竟怎么样,村民们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选择保持观望。
“我在你这买了鱼苗,万一死了啊,那我不是亏了啊!”万宝山村的村民杨应平很纠结,其实她一直都想养鱼,就是不敢干,因为之前自己也养过鱼,但这山上的水太冷了,导致冬天鱼都死完了,没赚到钱不说,还把本钱都赔进去了。雷洪莲看到了她的犹豫不决,主动入户去做思想工作,向她宣传由合作社统一鱼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还特地请了专家为她讲解高山冷水鱼的养殖技术,鼓励她试一试。
在雷洪莲的鼓励和支持下,杨应平加入了专合社,购买了两批鱼苗养殖至今,再也没出现死鱼现象,她表示,这两批鱼苗会给她带来5000元左右的纯利润。尽管收入不算多,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市场的良好反应,许多村民都从杨应平、刘成进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不少人开始对养殖高山冷水鱼动心。她说:“不仅鱼苗送到家门口,而且养殖技术、销路也有了保障。”
高山泉水鱼,肉质细腻鲜美,是继楠香米后,成为榕右乡又一个特色农产品,成鱼远销云南、越南等地。据了解,目前专合社已在榕右乡万宝山村、皇城坝村、木广村三个村吸纳贫困户35户,非贫困户103户为自己的社员,整个养殖面积达200亩,户均年增收约3000元。
如今的万宝山村,已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在驻村农技员雷洪莲的帮助下,95户贫困户通过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高山冷水鱼产业、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的目标。
通讯员 范婷婷 记者 杨池能
2019-04-15 10:03:52
无论是耕耘播种的春天,还是收获粮食的秋天,在四川省合江县榕右乡万宝山村的田间地头、村落院舍,总能看到一个对人和蔼可亲的农家妹子奔走在田间地头。她叫雷洪莲,是万宝山村驻村农技员,因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四川省2017年度贫困村优秀驻村农技员、榕右乡优秀驻村干部。
在万宝山村,一说起雷洪莲,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哪家有困难,她第一时间帮忙想办法,哪家有矛盾,她总去拉家常调解,除了普及种养殖技术,她还成了乡里乡亲的贴心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三嬢”。2015年10月,雷洪莲任万宝山村驻村农技员,从此,帮助万宝山村村民解决种养殖技术问题、规划产业发展成了她的主要任务。
曾经万宝山村,是典型的偏远村、高山村,交通不便,无特色产业,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少。全村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共713户2250人,贫困户就有133户380人,2014年被列为贫困村。
记挂百姓苦与忧
“三嬢,你又走刘成进哪里去啊?”村民问道。
打招呼,嗑家常,这是常事。刚开始的时候,雷洪莲人生地不熟,找不到贫困户的院子,会热心地向村民打探。时间长了,不仅贫困户熟悉了,乡亲们也认识了。
万宝山村10社贫困户刘成进,是个养殖大户,经常向雷洪莲请教养殖技术,一个乐意学一个乐意教,一来一往,看他有发展产业的劲儿,雷洪莲经常主动去刘成进家瞧瞧。
“三嬢,你快来看看,我的鱼跟别人家的鱼相比,就是要漂亮点,大个点,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好。”一大早,万宝山村10社贫困户刘成进见到驻村农技员雷洪莲来了,就自豪地说道。
对雷洪莲,他毫不掩饰内心的感谢。
刘成进说:“她态度很好,说的话我也听得懂,去年我的羊子长了些包包,我就照她说的方法,把我的羊子给我治好了,不然24只羊子我就要赔万多块钱。”
破解难题找出路
在走访过程中,雷洪莲发现,村里的贫困户大多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和患疾病的,发展种养业的意愿低下,怎么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入难题,成为她思考的头等大事。
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乡情,看见永安温氏种猪场的运行的良好势头,和村委会商议发展思路,最终决定建立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借助外力增强造血功能。
温氏合作家庭农场,是通过村集体公司将产业扶持基金形成固定资产的形式平均量化给贫困户,参加劳动就业等方式,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分红收益或工资性收益,既促进了产业发展,也实现了集体收益,也破解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入难题。
在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建设中,她主动联系协调,冲锋在前,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从项目的选址、土地协调到开工建设,一直奋战在一线,事事亲力亲为,为项目的顺利完工和万宝山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建的温氏合作家庭农场800平米,年出栏生猪1000头,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17万元/年,解决了29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收入难题。
发展特色农产品
通过对原有农机产业情况的走访调查,雷洪莲发现,要想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光靠传统农业是不行的,必须要制定科学规划,定位“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雷洪莲在县农业局、榕右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会同驻村扶贫工作组全体成员,通过大量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制定了万宝山村“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最终决定利用自身山好水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引进两汇水养鱼专合社,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养殖山泉鱼,带动村民致富。
为了鼓励村民参与,利用自己的鱼塘、稻田养鱼,雷洪莲做了许多工作。除了挨家挨户给村民们宣传专合社的新模式,还免费送鱼苗,但毕竟是一个新产业,大家都不知道发展前景究竟怎么样,村民们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选择保持观望。
“我在你这买了鱼苗,万一死了啊,那我不是亏了啊!”万宝山村的村民杨应平很纠结,其实她一直都想养鱼,就是不敢干,因为之前自己也养过鱼,但这山上的水太冷了,导致冬天鱼都死完了,没赚到钱不说,还把本钱都赔进去了。雷洪莲看到了她的犹豫不决,主动入户去做思想工作,向她宣传由合作社统一鱼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还特地请了专家为她讲解高山冷水鱼的养殖技术,鼓励她试一试。
在雷洪莲的鼓励和支持下,杨应平加入了专合社,购买了两批鱼苗养殖至今,再也没出现死鱼现象,她表示,这两批鱼苗会给她带来5000元左右的纯利润。尽管收入不算多,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市场的良好反应,许多村民都从杨应平、刘成进的实践中看到了希望,不少人开始对养殖高山冷水鱼动心。她说:“不仅鱼苗送到家门口,而且养殖技术、销路也有了保障。”
高山泉水鱼,肉质细腻鲜美,是继楠香米后,成为榕右乡又一个特色农产品,成鱼远销云南、越南等地。据了解,目前专合社已在榕右乡万宝山村、皇城坝村、木广村三个村吸纳贫困户35户,非贫困户103户为自己的社员,整个养殖面积达200亩,户均年增收约3000元。
如今的万宝山村,已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成功创建为省级四好村。在驻村农技员雷洪莲的帮助下,95户贫困户通过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高山冷水鱼产业、温氏合作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良好,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老百姓得实惠的目标。
通讯员 范婷婷 记者 杨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