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7 14:40:00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当清晨阳光从达玛拉山头照进位于214国道边的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米若村时,早起的村民纷纷忙碌起来。今年76岁的巴觉老人来到客厅,边呼吸新鲜的空气,边靠在藏式床垫上喝着酥油茶,安享着他惬意的晚年生活。大儿子与儿媳拿着铁锹到米若藏药材种植基地,拔草翻地……走进米若村,宽敞的柏油路,整齐的搬迁房,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项目,在米若村上演着蓬勃生机的景象。(人民日报 2019年3月22日)
说起扶贫,可谓是中国的一场硬仗、一块硬骨头,它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回首2018年,扶贫成为了社会上的一股热流。不少的政府官员出任帮扶责任人,不管是炽热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季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其中有的人甚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壮烈的事迹更是感动了不少人民群众。
这一项国家政策对于西藏等偏远地区来说,更像是苦尽甘来正当时,沧桑巨变惊四方。经过艰辛的努力,大多数人民摆脱了贫穷的束缚,搬进来崭新的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付出也总会有回报的,那些沐浴在党恩下的巴觉老人们,对党甚是感激,紧跟党的步伐,跟党走,听党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扶贫之路穷且艰,但当看到人民脱贫致富,帮扶负责人的也脸上迎来了满意的笑容。这一幅幅“党民和谐图”甚是暖人心田。
笔者认为,党和人民像是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党和人民搞好关系,党才能走得更远。而这样的和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悉心照顾得到的。党努力了,人民也看到了,更是感恩了。展望2019,春暖花开,春天到了,党民相亲相爱的春天也到了,中国共产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佛荫镇 陈林丽)
2019-03-27 14:40:00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当清晨阳光从达玛拉山头照进位于214国道边的昌都市卡若区卡若镇米若村时,早起的村民纷纷忙碌起来。今年76岁的巴觉老人来到客厅,边呼吸新鲜的空气,边靠在藏式床垫上喝着酥油茶,安享着他惬意的晚年生活。大儿子与儿媳拿着铁锹到米若藏药材种植基地,拔草翻地……走进米若村,宽敞的柏油路,整齐的搬迁房,蓬勃发展的扶贫产业项目,在米若村上演着蓬勃生机的景象。(人民日报 2019年3月22日)
说起扶贫,可谓是中国的一场硬仗、一块硬骨头,它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回首2018年,扶贫成为了社会上的一股热流。不少的政府官员出任帮扶责任人,不管是炽热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季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其中有的人甚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壮烈的事迹更是感动了不少人民群众。
这一项国家政策对于西藏等偏远地区来说,更像是苦尽甘来正当时,沧桑巨变惊四方。经过艰辛的努力,大多数人民摆脱了贫穷的束缚,搬进来崭新的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付出也总会有回报的,那些沐浴在党恩下的巴觉老人们,对党甚是感激,紧跟党的步伐,跟党走,听党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扶贫之路穷且艰,但当看到人民脱贫致富,帮扶负责人的也脸上迎来了满意的笑容。这一幅幅“党民和谐图”甚是暖人心田。
笔者认为,党和人民像是舟与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党和人民搞好关系,党才能走得更远。而这样的和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悉心照顾得到的。党努力了,人民也看到了,更是感恩了。展望2019,春暖花开,春天到了,党民相亲相爱的春天也到了,中国共产党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佛荫镇 陈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