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贫困村”到“产业村”的华丽转身

    2019-06-13 16:50:23

      天池村座落于四川省合江县法王寺镇西南边缘,是距离镇政府最远的行政村(20公里),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村。全村幅员面积10.08平方千米(其中林地11300亩),有8个村民小组,305户108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399人。近年来,天池村按照“支部引领、干群一体、整合力量、投入分红”的思路创新实施集体经济改革,建成和建设着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实现集体产业发展和农户经济效益的双突破,真正实现“空壳村”到“产业村”的华丽转身。

      过去的天池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全村山多地少,经济收入单一,外出务工人员居多,村集体经济是发展的短板。但如今一进入天池村,温室大棚显智慧,遍地菌园溢馨香。

      天池村是如何“破茧成蝶”实现转型的?在此过程中,如何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振奋民气?如何解决菌园产业用地、技术、销路等难题?如何确保发展成果村民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这些问题,可以从天池村全体党员的实践探索里找到答案。

      “支书领头羊”慧眼选产业,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点

      天池村作为山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如何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使村民增产增收致富,是村干部一直绞尽脑汁思考的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找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天池村没有交通优势,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当务之急与长久之计,是要找准一项适合该村发展的致富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李强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此,他决定强基固本提升战斗力。从返乡大学生、产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中培养入党激发分子6人,发展预备党员2人,按时转正党员2人,吸收3名优秀党员进入村委班子,培养了村后备干部3人,试任职干部1人,实现平均年龄低、知识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的战斗班子。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发力,商议谋划,最终根据天池村高山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实际条件,大家决定齐心进行菌园的产业发展。

      一方面,由李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对接,邀请菌类种植方面的专家到天池村进行考察,形成发展菌产业的可行性报告,争取项目落地。另一方面,李强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取收集村民关于本村长远发展、脱贫致富的意见建议。随后,大家齐心协力开始着手菌园产业项目,拉开了天池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序幕。

      党员带头种菌成果齐分享,先行先试打消村民顾虑

      万事开头难。集体菌园筹备伊始,盘谷村碰到了三大难题:一是发动组织群众难。由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基本是“38(妇女)、61(儿童)、99(老年)部队”,劳动生产能力不强。二是菌园用地选址难。集体菌园用地难以落实。三是做群众思想工作难。村民不了解、不支持、缺资金、缺技术,很难动员群众参与到菌园的创建中。

      天池村党组织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在政策宣传、土地整合、发动群众种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指导成立天池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支部信誉为担保,集体公司实际运作,首先流转土地50余亩,探索建立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园。二是寻求“三带工程”、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和经营主体产业发展意愿的最佳结合点,建立并建设着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以村集体公司、部分村产业发展基金、农户土地及劳动力为启动“杠杆”,撬动专合社、投资商的商业投资力量,探索出“统一投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分红,贫困户全覆盖”的“五统一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模式,形式上由以前的农户单打独斗转变为集约合作抱团市场经营发展。三是干出成绩大家享,2017年,建成了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选用优质经济品种,先后投入近400万元实践探索种植了优质竹荪50亩、林下黑木耳150亩;2018年,先后投入近100万示范种植了羊肚菌30亩、平菇10亩,探索出集体经济和产业突破发展“双利”模式。

      全村群众大胆尝试齐参与,扩大规模增加附加值

      经近两年多的实践摸索,天池村实现菌种及技术全部依靠他人转变为自己制种、自己种植收获的巨变,并建设了自己的制种场、积累了销售经验,准备带领全村群众一起干。一是继续建设30亩示范园。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就是食用菌发展的实践基地,不断大胆尝试各种食用菌的示范种植,不断累积和沉淀食用菌种植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可推广使用的食用菌技术,示范引领全村食用菌种植。二是带动全村群众齐参与。广泛宣传食用菌种植,有意愿的村民都可以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学习各种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免费培训实践操作,确保学有所用;愿意种植食用菌的群众在掌握一定种植技术后学以致用,先行获得菌种,种植成功后包回收成品菌抵扣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群众种植的风险,保障群众种植的收益。三是想方设法提升附加值。2019年即将建设200平米的烘干房,购置烘干设备,将以食用菌、竹笋为主的特优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延长销售时间;规划和设计天池“扶贫商标”——仙凉洞并逐步申请注册,不断根据市场反响逐年修改和完善天池特优农产品包装,凸显深山、富硒优势,依托赤水旅游经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林下食用菌”也可作“大文章”。据统计,2017、2018年村集体收入累计近8万元,且累计支付农户资金约90万元,其中最多一户年收益均超3万元。下一步,天池村还将整合现有菌园资源,扩大菌园规模,拓宽销售途径。通过创新集观赏采摘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活动,发展林下文化旅游经济,让这一地菌品实现村民的致富梦。

      ( 屈璐瑶 记者 杨池能)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贫困村”到“产业村”的华丽转身

    2019-06-13 16:50:23

      天池村座落于四川省合江县法王寺镇西南边缘,是距离镇政府最远的行政村(20公里),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村。全村幅员面积10.08平方千米(其中林地11300亩),有8个村民小组,305户108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399人。近年来,天池村按照“支部引领、干群一体、整合力量、投入分红”的思路创新实施集体经济改革,建成和建设着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实现集体产业发展和农户经济效益的双突破,真正实现“空壳村”到“产业村”的华丽转身。

      过去的天池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全村山多地少,经济收入单一,外出务工人员居多,村集体经济是发展的短板。但如今一进入天池村,温室大棚显智慧,遍地菌园溢馨香。

      天池村是如何“破茧成蝶”实现转型的?在此过程中,如何凝聚民心、集聚民智、振奋民气?如何解决菌园产业用地、技术、销路等难题?如何确保发展成果村民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这些问题,可以从天池村全体党员的实践探索里找到答案。

      “支书领头羊”慧眼选产业,找准集体经济发展点

      天池村作为山区贫困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向什么方向发展、怎么发展,如何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使村民增产增收致富,是村干部一直绞尽脑汁思考的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找准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关键。天池村没有交通优势,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当务之急与长久之计,是要找准一项适合该村发展的致富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李强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此,他决定强基固本提升战斗力。从返乡大学生、产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员、致富能人中培养入党激发分子6人,发展预备党员2人,按时转正党员2人,吸收3名优秀党员进入村委班子,培养了村后备干部3人,试任职干部1人,实现平均年龄低、知识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的战斗班子。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发力,商议谋划,最终根据天池村高山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实际条件,大家决定齐心进行菌园的产业发展。

      一方面,由李强与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项目对接,邀请菌类种植方面的专家到天池村进行考察,形成发展菌产业的可行性报告,争取项目落地。另一方面,李强带领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取收集村民关于本村长远发展、脱贫致富的意见建议。随后,大家齐心协力开始着手菌园产业项目,拉开了天池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序幕。

      党员带头种菌成果齐分享,先行先试打消村民顾虑

      万事开头难。集体菌园筹备伊始,盘谷村碰到了三大难题:一是发动组织群众难。由于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在村的基本是“38(妇女)、61(儿童)、99(老年)部队”,劳动生产能力不强。二是菌园用地选址难。集体菌园用地难以落实。三是做群众思想工作难。村民不了解、不支持、缺资金、缺技术,很难动员群众参与到菌园的创建中。

      天池村党组织突出政治引领功能,在政策宣传、土地整合、发动群众种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指导成立天池村集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支部信誉为担保,集体公司实际运作,首先流转土地50余亩,探索建立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园。二是寻求“三带工程”、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和经营主体产业发展意愿的最佳结合点,建立并建设着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以村集体公司、部分村产业发展基金、农户土地及劳动力为启动“杠杆”,撬动专合社、投资商的商业投资力量,探索出“统一投入、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分红,贫困户全覆盖”的“五统一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模式,形式上由以前的农户单打独斗转变为集约合作抱团市场经营发展。三是干出成绩大家享,2017年,建成了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选用优质经济品种,先后投入近400万元实践探索种植了优质竹荪50亩、林下黑木耳150亩;2018年,先后投入近100万示范种植了羊肚菌30亩、平菇10亩,探索出集体经济和产业突破发展“双利”模式。

      全村群众大胆尝试齐参与,扩大规模增加附加值

      经近两年多的实践摸索,天池村实现菌种及技术全部依靠他人转变为自己制种、自己种植收获的巨变,并建设了自己的制种场、积累了销售经验,准备带领全村群众一起干。一是继续建设30亩示范园。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就是食用菌发展的实践基地,不断大胆尝试各种食用菌的示范种植,不断累积和沉淀食用菌种植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可推广使用的食用菌技术,示范引领全村食用菌种植。二是带动全村群众齐参与。广泛宣传食用菌种植,有意愿的村民都可以天池村林下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学习各种食用菌的种植技术,免费培训实践操作,确保学有所用;愿意种植食用菌的群众在掌握一定种植技术后学以致用,先行获得菌种,种植成功后包回收成品菌抵扣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群众种植的风险,保障群众种植的收益。三是想方设法提升附加值。2019年即将建设200平米的烘干房,购置烘干设备,将以食用菌、竹笋为主的特优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延长销售时间;规划和设计天池“扶贫商标”——仙凉洞并逐步申请注册,不断根据市场反响逐年修改和完善天池特优农产品包装,凸显深山、富硒优势,依托赤水旅游经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林下食用菌”也可作“大文章”。据统计,2017、2018年村集体收入累计近8万元,且累计支付农户资金约90万元,其中最多一户年收益均超3万元。下一步,天池村还将整合现有菌园资源,扩大菌园规模,拓宽销售途径。通过创新集观赏采摘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活动,发展林下文化旅游经济,让这一地菌品实现村民的致富梦。

      ( 屈璐瑶 记者 杨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