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完善保障措施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问题
2018-09-29 10:44:12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中青年大部分外出经商务工,农村日趋“空壳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党员队伍老化,村级组织成员老化,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的村选不出村级组织带头人,导致个别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战斗力不强。面对村级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村干部选拔后继乏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持续完善保障措施、引领作用不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个方面,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经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着“四种现状”,虽经过村“两委”换届后有一定改善,但仍需采取措施、有序破解。一是平均年龄较大。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青年党员发展乏力,村“两委”班子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大都在50岁以上,农村党员平均年龄60岁左右,45岁以下党员不足30%。二是文化层次不高。村支部书记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很高,“两委”委员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总数的更高;党员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占七成。三是带富能力不强。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不足半数;党员致富带头人不到三成。四是后备力量不足。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农村70%的青壮年、30%的党员常年务工在外;村级后备干部平均年龄45岁左右,35岁以下的不足20%。
受这些情况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班子配备不强。受村干部选任空间局限,年轻干部占比依然不高,现有班子队伍缺乏朝气和活力,缺少开拓进取精神,“老龄化”问题未得到根本性好转。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村干部对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接受度普遍不高,在应对新形势、破解新问题时眼界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在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引领作用不足。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不多,大部分时候习惯于照章办事、被动应付,未能牢牢把握村级事务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发挥不足。四是队伍更新乏力。在家党员明显偏少、缺乏朝气和活力,在带领致富和带头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发展范围狭窄,符合党员发展条件的少之又少,个别边远贫困村甚至没有合适的年轻人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派优秀“退二线”干部、年轻后备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在帮和带中提升村干部能力水平;吸收本土毕业生到村担任支书、主任助理,在推动村“两委”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的同时,提前储备和培养后备干部资源。二是持续完善保障措施。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以不低于科员级公务员的增资频率和增资比例,逐年提高村支书、村主任待遇,解决村干部基本生活保障;加大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力度,进一步提升村干部养老、意外、医疗等政策补助标准,最大限度化解村干部后顾之忧;加大从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干部的力度,吸引当地优秀年轻人扎根村上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健全完善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严格对村干部日常履职情况进行考核管理,强化村干部干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加大奖惩力度,对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工作不力的公开进行通报并依规扣发奖金,倒逼村干部主动履职,奋勇争先。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运用“三变”改革机遇,整合农村开发闲置土地、林地和生物资源,逐步壮大村集体积累,化解村级债务,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和经济奖补措施,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吸引外出创业能人返乡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商销售等门路,把农村半数以上的党员、九成以上的“两委”委员培育成致富带头人,让在家的年轻人留得住、返乡的稳得住,扩大党员队伍的发展基础。
(南巷旧人)
采取完善保障措施解决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问题
2018-09-29 10:44:12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中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的中青年大部分外出经商务工,农村日趋“空壳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党员队伍老化,村级组织成员老化,个人素质良莠不齐,甚至有的村选不出村级组织带头人,导致个别村“两委”班子不健全、战斗力不强。面对村级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村干部选拔后继乏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从“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持续完善保障措施、引领作用不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四个方面,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村级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经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存在着“四种现状”,虽经过村“两委”换届后有一定改善,但仍需采取措施、有序破解。一是平均年龄较大。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青年党员发展乏力,村“两委”班子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大都在50岁以上,农村党员平均年龄60岁左右,45岁以下党员不足30%。二是文化层次不高。村支部书记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很高,“两委”委员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总数的更高;党员中专及高中以下文化占七成。三是带富能力不强。村“两委”班子致富带头人不足半数;党员致富带头人不到三成。四是后备力量不足。年轻人常年外出务工,农村70%的青壮年、30%的党员常年务工在外;村级后备干部平均年龄45岁左右,35岁以下的不足20%。
受这些情况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四个问题:一是班子配备不强。受村干部选任空间局限,年轻干部占比依然不高,现有班子队伍缺乏朝气和活力,缺少开拓进取精神,“老龄化”问题未得到根本性好转。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村干部对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接受度普遍不高,在应对新形势、破解新问题时眼界不宽、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在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能力明显不足。三是引领作用不足。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不多,大部分时候习惯于照章办事、被动应付,未能牢牢把握村级事务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发挥不足。四是队伍更新乏力。在家党员明显偏少、缺乏朝气和活力,在带领致富和带头致富方面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发展范围狭窄,符合党员发展条件的少之又少,个别边远贫困村甚至没有合适的年轻人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派优秀“退二线”干部、年轻后备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在帮和带中提升村干部能力水平;吸收本土毕业生到村担任支书、主任助理,在推动村“两委”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的同时,提前储备和培养后备干部资源。二是持续完善保障措施。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以不低于科员级公务员的增资频率和增资比例,逐年提高村支书、村主任待遇,解决村干部基本生活保障;加大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力度,进一步提升村干部养老、意外、医疗等政策补助标准,最大限度化解村干部后顾之忧;加大从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单位干部的力度,吸引当地优秀年轻人扎根村上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健全完善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严格对村干部日常履职情况进行考核管理,强化村干部干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加大奖惩力度,对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工作不力的公开进行通报并依规扣发奖金,倒逼村干部主动履职,奋勇争先。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运用“三变”改革机遇,整合农村开发闲置土地、林地和生物资源,逐步壮大村集体积累,化解村级债务,解决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和经济奖补措施,完善跟踪服务机制,吸引外出创业能人返乡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商销售等门路,把农村半数以上的党员、九成以上的“两委”委员培育成致富带头人,让在家的年轻人留得住、返乡的稳得住,扩大党员队伍的发展基础。
(南巷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