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

    2018-08-24 14:35: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实践证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是顺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做好“党建+扶贫”文章,就要从严从实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寓管理于服务中,真正发挥拉动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从而更好地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云岭先锋网》7月21日)
    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双推互进”,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的目标和根本。只有找准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的“双推互进”,才能真正做到抓“精”党建点、扶“准”贫困户。

    一、强化组织引领作用,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主心骨”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农村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要以党员便于参与活动、党组织有利于作用发挥为原则,结合区域规模、产业布局、党员能力等特点找准路子、建好制度,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是着力抓好班子建设,启动内在“活力”。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事实证明,帮助贫困村建好一个富有旺盛战斗力的班子,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基础。首先要摸清班子状况,及时调整配备,“压”准责任。要对所在贫困村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结构、能力、作风状况全面掌握,建立完善的镇村奖惩机制。对素质能力较低、工作落实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的班子,要加强教育引导,规范工作制度,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以强化领导班子抓“党建+扶贫”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抓住“头雁领飞”这个引领农村经济的“杠杆”作用,发挥骨干党员群众致富帮带作用,制定相关鼓励办法,解决“有人带”的问题,提倡头雁型人才留得住、带起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抓产业的素质和能力,做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同时,将配强农村基层“两委”班子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通过整合优惠政策,在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中,动员选派政治素质过硬、发展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到贫困村挂职或任职,紧盯农产品“互联网+”新型经济模式,同时鼓励其牵头组建农村基层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技术基地、领办各类经济实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稳定实现脱贫目标。

    二是着力抓好党员扶贫,增强脱贫带富“引力”。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成败在干。一方面,要落实责任。要在贫困村党员中深入树立“谁来扶、怎么扶”的思想,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使党员思想“活”起来,形象“树”起来,交任务,给政策,层层传导压力,组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致富活动,盯住自己的“穷亲属”,努力使农村党员干部从等、靠、要的思想转变到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自觉行动上来。另一方面,建立创业帮扶制度激发引导能力。各级组织要量力而行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激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敢于率先发展产业,建立示范田、做产业技能的“明白人”,帮助所帮扶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找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带动他们共同致富,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先锋”、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二、强化党建领航作用,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主阵地”

    一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产业合作组织组建产业链上的党组织。创建产业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党群致富区等党建组织载体,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此为平台,主动与市场对接,增进党员与贫困群众在生产、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按照“产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加强农村新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基层党组织间的串联互通、共建共利,探索更加务实管用有效的组织设置方式,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实现“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品牌创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使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强化党建与扶贫的深度融合,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合作社党支部+党员大户+群众”发展模式。要树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乡镇党委、村支部做好产业指导服务,合作社党支部做好专业技术和市场服务,党员大户做到示范引领服务,对贫困群众实行分类指导。通过“帮技术”“帮资金”“帮信息”等途径,切实加强贫困帮带、措施精准、长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强弱互助、联户帮带的脱贫致富纽带,有效提升党组织脱贫攻坚的能力,使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联系和靠拢党组织,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实现贫困群众的共同脱贫致富。

    三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方面,村级组织要积极谋划新思路、新办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提高附加值,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持续发展的新文章。引进或创办集体项目,不断壮大集体实力,增强脱贫致富的拉动能力。同时,要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区位和人才等优势,建立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适应当地特色的农村经济,提升“造血”功能,增强脱贫致富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村级组织要做好贫困群众的内部挖潜文章,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创办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此外,在一些森林资源、田园景观、水和冰雪资源、民族村民族文化资源等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户外旅游经济,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实施特色党建品牌扶贫。

    三、强化党建服务功能,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助力器”

    一是着力推进落实党建载体保障,实施创业帮扶工程。依托村情民情,基层组织要在各类产业当中扎实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工程”“百千万富民强村工程”“头雁领飞”等活动,为创业党员群众提供资金、项目、技术、服务等全方位帮扶,探索党组织、党员干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多方受益的全新帮扶途径。有效整合党组织、经济组织和党员资源,破解贫困党员致富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是着力抓好“精准”服务,推进“四级代办”网格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按照“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形成了县、乡、村、屯“四级代办”的便民体系,组织村组干部、党员担任专兼职代办员,将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所有民生事项全部纳入代办范围,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积极协调解决群众难点问题,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通服务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最后一公里”,全面提高代办覆盖面。

    三是着力抓好教育培训,提升技能“智力”。“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针对贫困群众的所急所需,基层组织要通过因人施教分类学,因时施教集中学,因地施教针对学,对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愿意在家务农的,组织本地区“土专家”“田秀才”传授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通过讲身边事、说小道理、传致富经,着力培植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党员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致富示范户,实现每户贫困群众都有一个致富项目。

    四是夯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保证贫困群众得“实惠”。要加大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力度,选好派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党员干部,与村、户“一对一”结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分析掌握致贫原因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同时,在村集体公示栏中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履职承诺和基本信息进行公示,明确工作任务、扶贫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抓扶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是着力抓好“思想扶贫”,突出扶贫先扶志。只有党员干部有“志向”才能扶起贫困群众的脱贫“志向”,作为脱贫“前哨”的基层党组织,只有观念“先飞”、思想“先富”,才能在基层实践中感染群众,打开新局面、做出新成绩。基层党组织要敢于自我问诊、自我完善,要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当前,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剩下的基本都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和群体。攻下这些“硬骨头”,必须要从贫困群众身上入手,既给贫困群众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群众脱贫有路子,更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激发脱贫工作的内生动力,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

    四、强化“双推互进”责任意识,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准度”

    一是要牢固树立“党建+扶贫”的观念,落实党建与扶贫“两手抓、两手硬”刚性责任。要把“狠抓落实”作为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落实精准扶贫主体责任,强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方面落实贫困户的核查责任要“精准”。通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摸底调查贫困户的生活情况,掌握贫困户的第一手真实信息,全面完成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另一方面要落实帮扶贫困户脱贫责任要“精准”。各驻村帮扶单位党组织采取联合挂点的形式,对贫困村进行全覆盖帮扶。同时,抓好“第一书记”队伍,强化“第一书记”管理考核,落实“月调度、季检查、半年总结”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进工作,着力推动贫困村及软弱涣散党组织村等重点难点村发展,为精准扶贫定地点、定人员,实施“定人定责,脱贫解约”,打好脱贫攻坚战。

    二是完善督查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落地。为把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双推互进”落到实处,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对党组织及党员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把问题导向树起来,让规矩立起来。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脱贫攻坚绩效考核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列入对基层组织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其成效作为单位和党员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脱贫攻坚督查制度,对落实不力的基层组织严肃责任追究,绩效考核要与工资待遇挂钩,并加大考核权重。另一方面要落实组织约束机制。要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严禁铺张浪费,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程序,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到位,确保党员干部从严从实干事创业,在推进精准扶贫中打造一支“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干部队伍。
    (四川巴中巴州区曾口镇 李亚霖)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

    2018-08-24 14:35: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战斗堡垒。”实践证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和前提,是顺利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做好“党建+扶贫”文章,就要从严从实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建设服务型党支部,寓管理于服务中,真正发挥拉动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从而更好地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云岭先锋网》7月21日)
    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双推互进”,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的目标和根本。只有找准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农村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的“双推互进”,才能真正做到抓“精”党建点、扶“准”贫困户。

    一、强化组织引领作用,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主心骨”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农村基层党组织责无旁贷,要以党员便于参与活动、党组织有利于作用发挥为原则,结合区域规模、产业布局、党员能力等特点找准路子、建好制度,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是着力抓好班子建设,启动内在“活力”。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事实证明,帮助贫困村建好一个富有旺盛战斗力的班子,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基础。首先要摸清班子状况,及时调整配备,“压”准责任。要对所在贫困村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结构、能力、作风状况全面掌握,建立完善的镇村奖惩机制。对素质能力较低、工作落实不强、群众信任度不高的班子,要加强教育引导,规范工作制度,提高班子整体素质,增强基层领导班子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要大胆提拔使用,以强化领导班子抓“党建+扶贫”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抓住“头雁领飞”这个引领农村经济的“杠杆”作用,发挥骨干党员群众致富帮带作用,制定相关鼓励办法,解决“有人带”的问题,提倡头雁型人才留得住、带起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抓产业的素质和能力,做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同时,将配强农村基层“两委”班子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通过整合优惠政策,在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中,动员选派政治素质过硬、发展能力强的本土人才到贫困村挂职或任职,紧盯农产品“互联网+”新型经济模式,同时鼓励其牵头组建农村基层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创办农业技术基地、领办各类经济实体,着力构建新型经营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稳定实现脱贫目标。

    二是着力抓好党员扶贫,增强脱贫带富“引力”。扶贫开发工作关键在党,核心在人,成败在干。一方面,要落实责任。要在贫困村党员中深入树立“谁来扶、怎么扶”的思想,把党员身份“亮”出来,使党员思想“活”起来,形象“树”起来,交任务,给政策,层层传导压力,组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致富活动,盯住自己的“穷亲属”,努力使农村党员干部从等、靠、要的思想转变到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自觉行动上来。另一方面,建立创业帮扶制度激发引导能力。各级组织要量力而行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激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敢于率先发展产业,建立示范田、做产业技能的“明白人”,帮助所帮扶贫困户转变思想观念,提供致富信息,找准致富门路,掌握致富技能,带动他们共同致富,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农村致富的“先锋”、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二、强化党建领航作用,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主阵地”

    一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产业合作组织组建产业链上的党组织。创建产业党支部、党员示范岗、党群致富区等党建组织载体,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此为平台,主动与市场对接,增进党员与贫困群众在生产、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按照“产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加强农村新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链条基层党组织间的串联互通、共建共利,探索更加务实管用有效的组织设置方式,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实现“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品牌创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使党组织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强化党建与扶贫的深度融合,构建“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合作社党支部+党员大户+群众”发展模式。要树立“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乡镇党委、村支部做好产业指导服务,合作社党支部做好专业技术和市场服务,党员大户做到示范引领服务,对贫困群众实行分类指导。通过“帮技术”“帮资金”“帮信息”等途径,切实加强贫困帮带、措施精准、长效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打造强弱互助、联户帮带的脱贫致富纽带,有效提升党组织脱贫攻坚的能力,使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主动联系和靠拢党组织,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实现贫困群众的共同脱贫致富。

    三是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集体经济,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方面,村级组织要积极谋划新思路、新办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提高附加值,做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持续发展的新文章。引进或创办集体项目,不断壮大集体实力,增强脱贫致富的拉动能力。同时,要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区位和人才等优势,建立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扶贫开发的政策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适应当地特色的农村经济,提升“造血”功能,增强脱贫致富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村级组织要做好贫困群众的内部挖潜文章,积极引导承包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积极争取龙头企业到贫困村创办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此外,在一些森林资源、田园景观、水和冰雪资源、民族村民族文化资源等资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户外旅游经济,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实施特色党建品牌扶贫。

    三、强化党建服务功能,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助力器”

    一是着力推进落实党建载体保障,实施创业帮扶工程。依托村情民情,基层组织要在各类产业当中扎实开展“共产党员先锋工程”“百千万富民强村工程”“头雁领飞”等活动,为创业党员群众提供资金、项目、技术、服务等全方位帮扶,探索党组织、党员干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多方受益的全新帮扶途径。有效整合党组织、经济组织和党员资源,破解贫困党员致富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二是着力抓好“精准”服务,推进“四级代办”网格化。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按照“受理、承办、回复”三个环节,形成了县、乡、村、屯“四级代办”的便民体系,组织村组干部、党员担任专兼职代办员,将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所有民生事项全部纳入代办范围,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积极协调解决群众难点问题,大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打通服务群众特别是贫困户“最后一公里”,全面提高代办覆盖面。

    三是着力抓好教育培训,提升技能“智力”。“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针对贫困群众的所急所需,基层组织要通过因人施教分类学,因时施教集中学,因地施教针对学,对就近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愿意在家务农的,组织本地区“土专家”“田秀才”传授实用技能,帮助他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通过讲身边事、说小道理、传致富经,着力培植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党员致富示范基地和党员致富示范户,实现每户贫困群众都有一个致富项目。

    四是夯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保证贫困群众得“实惠”。要加大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力度,选好派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党员干部,与村、户“一对一”结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分析掌握致贫原因的方法,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同时,在村集体公示栏中对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履职承诺和基本信息进行公示,明确工作任务、扶贫措施、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提升基层党员干部抓扶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是着力抓好“思想扶贫”,突出扶贫先扶志。只有党员干部有“志向”才能扶起贫困群众的脱贫“志向”,作为脱贫“前哨”的基层党组织,只有观念“先飞”、思想“先富”,才能在基层实践中感染群众,打开新局面、做出新成绩。基层党组织要敢于自我问诊、自我完善,要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增强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当前,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剩下的基本都是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和群体。攻下这些“硬骨头”,必须要从贫困群众身上入手,既给贫困群众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让群众脱贫有路子,更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激发脱贫工作的内生动力,鼓励贫困群众主动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

    四、强化“双推互进”责任意识,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准度”

    一是要牢固树立“党建+扶贫”的观念,落实党建与扶贫“两手抓、两手硬”刚性责任。要把“狠抓落实”作为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落实精准扶贫主体责任,强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方面落实贫困户的核查责任要“精准”。通过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摸底调查贫困户的生活情况,掌握贫困户的第一手真实信息,全面完成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另一方面要落实帮扶贫困户脱贫责任要“精准”。各驻村帮扶单位党组织采取联合挂点的形式,对贫困村进行全覆盖帮扶。同时,抓好“第一书记”队伍,强化“第一书记”管理考核,落实“月调度、季检查、半年总结”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进工作,着力推动贫困村及软弱涣散党组织村等重点难点村发展,为精准扶贫定地点、定人员,实施“定人定责,脱贫解约”,打好脱贫攻坚战。

    二是完善督查机制,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落地。为把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双推互进”落到实处,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对党组织及党员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把问题导向树起来,让规矩立起来。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脱贫攻坚绩效考核机制。要把脱贫攻坚列入对基层组织党建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其成效作为单位和党员干部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脱贫攻坚督查制度,对落实不力的基层组织严肃责任追究,绩效考核要与工资待遇挂钩,并加大考核权重。另一方面要落实组织约束机制。要严格执行“四议一审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严禁铺张浪费,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程序,确保扶贫项目和资金监管到位,确保党员干部从严从实干事创业,在推进精准扶贫中打造一支“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干部队伍。
    (四川巴中巴州区曾口镇 李亚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