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几件小家事尽显党员本色

    2019-06-03 10:45:34

      一碗苞谷饭、一碟黄豆合渣、一盘炒青菜,这是张富清的晚饭。素淡的饮食,一如老人离休后恬淡的生活。时至今日,张富清还住在就职于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时分配的宿舍。30多年过去,当初的简易装修早已老旧不堪,泛黄的墙壁、斑驳的木门、拼凑起来的家具、被熏黑的厨房,诉说着主人的勤俭。(5月27日,人民日报)

      这位深居简出的95岁老人张富清,还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然而,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在1955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屡立战功,殊誉众多的张富清,退伍后居然选择了到穷困的山区工作,且重来不张扬自己曾经的功绩,难能可贵!这就是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特殊本色。

      他当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但他从未权为私用,一心想着舍小家,为大家。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供销社公职人员,端上了“铁饭碗”。但三年困难时期,全面精简机构人员,时任来凤县原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下岗”。“要完成精简任务,就得从自己头上开刀,自己不过硬,怎么做别人的工作?”妻子下岗后,仅凭张富清的工资无法维持一家4个孩子,两个大人的生活,只得去当保姆、喂猪、捡柴、做帮工等来贴补家用。如此无私,实属少见。

      张富清一生中觉得有两件事最遗憾:一是在妻子下岗后的困难时期,大女儿患了脑膜炎,因未能及时救治而留下后遗症;二是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那是1960年初夏,张富清收到陕西汉中老家发来的两封电报,一次是母亲病危,一次是母亲过世。那段时间,他正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培训,原本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探望,却没想到竟是天人永隔。为了大家,为了工作,造成了他终身难以弥补的两件遗憾事!

      张富清身为干部,又战功显赫,按理分房、子女安排等都该优先,可他重没有以此作为条件向组织提出过要求。子女读书、就业、招工、招干没有占过一点便宜。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不能“灵活点”“通融些”?张富清回答:“我是党培养的干部,要是以权谋私,怎么对得起党,怎么面对老百姓?”

      是啊,在我国正因为有多少像张富清一样的党员、干部,他们一生都践行着如何才能对得起党,对得起老百姓,始终不忘初心,才有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尽显党员的真本色!(文/韶华)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几件小家事尽显党员本色

    2019-06-03 10:45:34

      一碗苞谷饭、一碟黄豆合渣、一盘炒青菜,这是张富清的晚饭。素淡的饮食,一如老人离休后恬淡的生活。时至今日,张富清还住在就职于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时分配的宿舍。30多年过去,当初的简易装修早已老旧不堪,泛黄的墙壁、斑驳的木门、拼凑起来的家具、被熏黑的厨房,诉说着主人的勤俭。(5月27日,人民日报)

      这位深居简出的95岁老人张富清,还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然而,60多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在1955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先后在粮食局、三胡区公所、卯洞公社、外贸局、建设银行等单位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屡立战功,殊誉众多的张富清,退伍后居然选择了到穷困的山区工作,且重来不张扬自己曾经的功绩,难能可贵!这就是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特殊本色。

      他当干部,手中有一定的权力,但他从未权为私用,一心想着舍小家,为大家。按照国家拥军优属政策,张富清的妻子孙玉兰被招录为供销社公职人员,端上了“铁饭碗”。但三年困难时期,全面精简机构人员,时任来凤县原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首先动员妻子“下岗”。“要完成精简任务,就得从自己头上开刀,自己不过硬,怎么做别人的工作?”妻子下岗后,仅凭张富清的工资无法维持一家4个孩子,两个大人的生活,只得去当保姆、喂猪、捡柴、做帮工等来贴补家用。如此无私,实属少见。

      张富清一生中觉得有两件事最遗憾:一是在妻子下岗后的困难时期,大女儿患了脑膜炎,因未能及时救治而留下后遗症;二是没能见母亲最后一面。那是1960年初夏,张富清收到陕西汉中老家发来的两封电报,一次是母亲病危,一次是母亲过世。那段时间,他正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培训,原本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回去探望,却没想到竟是天人永隔。为了大家,为了工作,造成了他终身难以弥补的两件遗憾事!

      张富清身为干部,又战功显赫,按理分房、子女安排等都该优先,可他重没有以此作为条件向组织提出过要求。子女读书、就业、招工、招干没有占过一点便宜。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不能“灵活点”“通融些”?张富清回答:“我是党培养的干部,要是以权谋私,怎么对得起党,怎么面对老百姓?”

      是啊,在我国正因为有多少像张富清一样的党员、干部,他们一生都践行着如何才能对得起党,对得起老百姓,始终不忘初心,才有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不尽显党员的真本色!(文/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