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9 21:49:40
一种担当:他为了信念,陪战友舍身奔赴革命前线;一个承诺:他数十载不气馁,查清58个牺牲战友的下落;一份责任,他笔耕不辍,用文字传承红色基因……他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摘自:2019年10月24日,新华网)
《黎明的钟声》,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用近40年的心血留下的杰作,记录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出了他的坦荡人生,是教育后人珍惜幸福生活的好教材。
“我15岁参加了八路军,流过血,受过伤。”因战乱,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的熊子勋小时候流浪了五六年,“仗打得越多,我和战友心中也就越清楚为了什么而战了:不仅要自己吃饱肚子,还得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一生的追求。1948年,21岁的熊子勋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完解放谷城县战斗后,留在了谷城县公安局工作。1949年3月23日深夜,躲藏在谷城县西南深山的国民党残部、土匪,在该县紫金区(现为镇)沈家垭子发动武装暴乱,杀害了当时的紫金区区长和不少干部群众,掠走大量物资。
暴乱发生后,谷城县独立营第3连前去剿匪,但在紫金区茶园沟遭到匪徒伏击与围攻,全连下落不明。由于熊子勋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谷城县委任命他担任紫金区区长,率领部队再次进山剿匪,并寻找3连下落。悲愤中,熊子勋带着队伍战斗数月,谷城西南山区终得解放。可3连战士的牺牲却如刀刻般深印在熊子勋心里:“那是我的‘战区’,我是区长,他们的牺牲是我的责任。”望着茫茫大山,熊子勋暗立誓言:“一定要找到这些战友的下落!”
为了牺牲的战友,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兑现承诺。1951年,组织上调熊子勋到省城武汉工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熊子勋过得并不舒坦。“这样的好生活,战友们却牺牲了,尸骨都没找到啊。”几个月后,他主动申请回到谷城,利用工作之余,寻找战友下落。
找名单、写信、他多次深入谷城西南山区,搜集那次战斗的资料,比如救助过解放军伤员的,亲眼见过或听上辈人讲过解放军牺牲情形的村民,之后再根据各方资料和现场确认,弄清楚遗骸所对应的战友姓名。带着干馍馍,带上草帽、拿起拐杖出发,住山洞、喝河水,“有一次在进山寻访路上突遭泥石流,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为此一只眼睛受伤失明……”熊安明说,时间流逝,疾病和衰老让父亲深显疲惫,看不清、听不清、也记不太清了,“他曾两次立下遗嘱,零碎的记忆里说的仍是战友的事。”就这样,数十年来,58位战友的牺牲经过、掩埋地被他陆续查清。
一支笔:传承红色基因。熊子勋省吃俭用,把钱用在寻访路上和资助牺牲战友家属;他身患重病不愿花公费治疗,12万元的心脏支架手术他不做,控制病情的贵重药物他舍不得吃。“兄弟们都牺牲了,我要是享乐,我没脸面对他们!”熊子勋说。
为了让牺牲的战友精神得以传扬,他从1979年开始写书,至2003年完成了50多万字的初稿,于2008年7月,30余万字的《黎明的钟声》正式出版,同时也完成了58位战友的追烈工作。他离休后,还联系5名离退休干部成立“义务宣讲团”,义务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60余场次,进行有关政策宣传50多场次,所有举动,都是“希望年轻一代记住历史,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就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好的工作和生活他不去贪图享乐;一生只为牺牲的战友寻遗骸归宗;节俭、信守承诺、笔耕不辍传颂红色基因,是他的美德所在。
作者;泸州合江生态环保局 杨池能
2019-10-29 21:49:40
一种担当:他为了信念,陪战友舍身奔赴革命前线;一个承诺:他数十载不气馁,查清58个牺牲战友的下落;一份责任,他笔耕不辍,用文字传承红色基因……他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摘自:2019年10月24日,新华网)
《黎明的钟声》,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用近40年的心血留下的杰作,记录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出了他的坦荡人生,是教育后人珍惜幸福生活的好教材。
“我15岁参加了八路军,流过血,受过伤。”因战乱,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的熊子勋小时候流浪了五六年,“仗打得越多,我和战友心中也就越清楚为了什么而战了:不仅要自己吃饱肚子,还得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是他一生的追求。1948年,21岁的熊子勋随刘邓大军南下参加完解放谷城县战斗后,留在了谷城县公安局工作。1949年3月23日深夜,躲藏在谷城县西南深山的国民党残部、土匪,在该县紫金区(现为镇)沈家垭子发动武装暴乱,杀害了当时的紫金区区长和不少干部群众,掠走大量物资。
暴乱发生后,谷城县独立营第3连前去剿匪,但在紫金区茶园沟遭到匪徒伏击与围攻,全连下落不明。由于熊子勋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谷城县委任命他担任紫金区区长,率领部队再次进山剿匪,并寻找3连下落。悲愤中,熊子勋带着队伍战斗数月,谷城西南山区终得解放。可3连战士的牺牲却如刀刻般深印在熊子勋心里:“那是我的‘战区’,我是区长,他们的牺牲是我的责任。”望着茫茫大山,熊子勋暗立誓言:“一定要找到这些战友的下落!”
为了牺牲的战友,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兑现承诺。1951年,组织上调熊子勋到省城武汉工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熊子勋过得并不舒坦。“这样的好生活,战友们却牺牲了,尸骨都没找到啊。”几个月后,他主动申请回到谷城,利用工作之余,寻找战友下落。
找名单、写信、他多次深入谷城西南山区,搜集那次战斗的资料,比如救助过解放军伤员的,亲眼见过或听上辈人讲过解放军牺牲情形的村民,之后再根据各方资料和现场确认,弄清楚遗骸所对应的战友姓名。带着干馍馍,带上草帽、拿起拐杖出发,住山洞、喝河水,“有一次在进山寻访路上突遭泥石流,虽然捡回一条命,但为此一只眼睛受伤失明……”熊安明说,时间流逝,疾病和衰老让父亲深显疲惫,看不清、听不清、也记不太清了,“他曾两次立下遗嘱,零碎的记忆里说的仍是战友的事。”就这样,数十年来,58位战友的牺牲经过、掩埋地被他陆续查清。
一支笔:传承红色基因。熊子勋省吃俭用,把钱用在寻访路上和资助牺牲战友家属;他身患重病不愿花公费治疗,12万元的心脏支架手术他不做,控制病情的贵重药物他舍不得吃。“兄弟们都牺牲了,我要是享乐,我没脸面对他们!”熊子勋说。
为了让牺牲的战友精神得以传扬,他从1979年开始写书,至2003年完成了50多万字的初稿,于2008年7月,30余万字的《黎明的钟声》正式出版,同时也完成了58位战友的追烈工作。他离休后,还联系5名离退休干部成立“义务宣讲团”,义务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60余场次,进行有关政策宣传50多场次,所有举动,都是“希望年轻一代记住历史,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就是“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子勋,好的工作和生活他不去贪图享乐;一生只为牺牲的战友寻遗骸归宗;节俭、信守承诺、笔耕不辍传颂红色基因,是他的美德所在。
作者;泸州合江生态环保局 杨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