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奋进新时代,走科研先锋之路

    2020-06-04 16:25:34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资委于2017年共同设立,评选颁奖周期为3年。本届评奖特别设立“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专题,表彰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民族振兴,人才始终是第一资源,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其中科研工作者尤为重要。小到“健康码”“云课堂”,大到核酸检测、疫苗研发,和医务工作者一样,广大科研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打好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的中坚力量。

      弘扬科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做敢于担当的民族英雄。钱学森用一颗矢志报国心开启了中国航天强国路。它是一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勇士担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人谈“疫”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用生命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更不负祖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干着惊天动地事,用生命和智慧书写的光辉篇章,闪耀的从来不是功与名,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是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弘扬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做勇于挑战突破的“攀登者”。我们的科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一路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实现的,背后的孤独与困难难以想象。林俊德扎根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52年,参加了我国45次全部核试验任务。雪山之巅,成千上万的植物仰望他奋斗的背影,援藏16年收集四千万颗种子,钟扬为科研教育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抗疫前线,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驰援武汉,实验室就是战场,与病毒斗争、同时间赛跑,满脸压痕是写在脸上的担当,更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广大科研工作者始终擦亮奋斗底色,发愤图强、埋头苦干,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力挺和支持,科研之路就是登峰造极、进无止境的。

      弘扬崇德向善的浩然正气,做传播正能量的“接力人”。严谨求实,既是对科研事业的引导和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着科研工作者的精气神。科研的使命是解决问题而非追名逐利。“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自1957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便在亲友圈中消失了整整30年,一心沉潜国防科研领域。科研工作是一份用奉献与汗水浇灌的利国利民大事业,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秉承一颗天下“粮”心,端牢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解决了全球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一心造福人民就是他毕生所愿。科研就是这般纯粹,没有一丝私念或杂质。正因如此,我们尊敬和学习科研工作者,科研精神点亮我们每个人的追梦征程。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向上向善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今天,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步中华民族复兴新征程,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继续做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奋斗者,在新时代中建功立业。

      作者:合江县教育局 肖红梅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奋进新时代,走科研先锋之路

    2020-06-04 16:25:34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资委于2017年共同设立,评选颁奖周期为3年。本届评奖特别设立“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专题,表彰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民族振兴,人才始终是第一资源,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其中科研工作者尤为重要。小到“健康码”“云课堂”,大到核酸检测、疫苗研发,和医务工作者一样,广大科研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决打好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的中坚力量。

      弘扬科学报国的优良传统,做敢于担当的民族英雄。钱学森用一颗矢志报国心开启了中国航天强国路。它是一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勇士担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人谈“疫”色变,唯恐避之不及。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用生命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更不负祖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干着惊天动地事,用生命和智慧书写的光辉篇章,闪耀的从来不是功与名,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是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弘扬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做勇于挑战突破的“攀登者”。我们的科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一路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实现的,背后的孤独与困难难以想象。林俊德扎根新疆罗布泊戈壁大漠52年,参加了我国45次全部核试验任务。雪山之巅,成千上万的植物仰望他奋斗的背影,援藏16年收集四千万颗种子,钟扬为科研教育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抗疫前线,李兰娟院士带领团队驰援武汉,实验室就是战场,与病毒斗争、同时间赛跑,满脸压痕是写在脸上的担当,更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广大科研工作者始终擦亮奋斗底色,发愤图强、埋头苦干,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力挺和支持,科研之路就是登峰造极、进无止境的。

      弘扬崇德向善的浩然正气,做传播正能量的“接力人”。严谨求实,既是对科研事业的引导和规范,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着科研工作者的精气神。科研的使命是解决问题而非追名逐利。“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自1957年从上海交大毕业后,便在亲友圈中消失了整整30年,一心沉潜国防科研领域。科研工作是一份用奉献与汗水浇灌的利国利民大事业,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秉承一颗天下“粮”心,端牢了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解决了全球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一心造福人民就是他毕生所愿。科研就是这般纯粹,没有一丝私念或杂质。正因如此,我们尊敬和学习科研工作者,科研精神点亮我们每个人的追梦征程。广大科研工作者要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向上向善的力量传递给每一个人。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今天,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步中华民族复兴新征程,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继续做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奋斗者,在新时代中建功立业。

      作者:合江县教育局 肖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