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大作为
2018-12-18 13:53:33
人民的主体性,首先源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性。没有社会建设的一般过程,主体性是难以体现的。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大社会建设一直在持续。但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洋务运动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夭折、三民主义的破灭、各种救国图存方案的无效,才使得近代的中国人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这个历史的大潮中,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和党对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才有了中国的真正社会建设。(10月24日 易网)
社会发展生根在人民。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必然源于人民的实践。人民是实践的主人和创造者。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就是第一次创立了以人民为实践社会基础、以人民为社会动力源泉、以人民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关于人的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统一的,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是相依的,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体的。正是由于这个关乎人性解放的道理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命运,所以它才能成为跨越时空国度、超越民族疆域、唤醒人性崇高、推动社会前行的人间正道。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群众的一切、为一切的群众为社会价值理念,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社会奋斗目标,以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社会发展关键,以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重点,以解决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以改革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机制、健全社会事业、实现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根本,持续不断地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整体化地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如我们在持续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但又是兜底的社会建设基础上,把社会建设全局性必须要解决好的整体化和长期性的一系列重大事情放在了“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来安排,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和稳步提升的同时,也正在从更高水平、更大程度、更深层次的治本、管总、求稳、植根上筑牢社会建设的基础。突出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强化党的建设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构建党的组织网络为链接体制内外和不同治理主体的新平台,有效推动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探索以区域化的党建为牵引的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效协作,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基层自治,共同为社会提供保障性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不断使社会结构,尤其阶层结构得到合理配置和深度优化;在社会机制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基层政府履职尽责的社会责任,构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健康网络为纽带、以优质服务为内容、以载体建设为覆盖,使社会机制运转得更加灵活和有效;在社会事业上,不断打牢民生基础、补齐民生短板、兴办民生实事、催生民生期待,使其发展向更高程度和更高水平迈进;在社会生活上,通过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塑造“善治”微观基础,提升治理法治化水平,筑牢民生安全屏障,并大力推动社会文化兴盛、精神文明发展来不断培育民众生活品位和多元化的生活追求,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建设格局呈现出新状态。
(云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大作为
2018-12-18 13:53:33
人民的主体性,首先源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性。没有社会建设的一般过程,主体性是难以体现的。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宏大社会建设一直在持续。但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洋务运动的失败、戊戌变法的夭折、三民主义的破灭、各种救国图存方案的无效,才使得近代的中国人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在这个历史的大潮中,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和党对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才有了中国的真正社会建设。(10月24日 易网)
社会发展生根在人民。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必然源于人民的实践。人民是实践的主人和创造者。马克思为人类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就是第一次创立了以人民为实践社会基础、以人民为社会动力源泉、以人民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关于人的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统一的,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是相依的,人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一体的。正是由于这个关乎人性解放的道理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命运,所以它才能成为跨越时空国度、超越民族疆域、唤醒人性崇高、推动社会前行的人间正道。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群众的一切、为一切的群众为社会价值理念,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社会奋斗目标,以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社会发展关键,以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重点,以解决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建设的目标,以改革社会结构、完善社会机制、健全社会事业、实现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根本,持续不断地实现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整体化地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如我们在持续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重点但又是兜底的社会建设基础上,把社会建设全局性必须要解决好的整体化和长期性的一系列重大事情放在了“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重要战略来安排,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和稳步提升的同时,也正在从更高水平、更大程度、更深层次的治本、管总、求稳、植根上筑牢社会建设的基础。突出表现在社会结构上,强化党的建设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构建党的组织网络为链接体制内外和不同治理主体的新平台,有效推动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探索以区域化的党建为牵引的多元治理主体的有效协作,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基层自治,共同为社会提供保障性的公共服务和产品,不断使社会结构,尤其阶层结构得到合理配置和深度优化;在社会机制上,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基层政府履职尽责的社会责任,构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健康网络为纽带、以优质服务为内容、以载体建设为覆盖,使社会机制运转得更加灵活和有效;在社会事业上,不断打牢民生基础、补齐民生短板、兴办民生实事、催生民生期待,使其发展向更高程度和更高水平迈进;在社会生活上,通过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塑造“善治”微观基础,提升治理法治化水平,筑牢民生安全屏障,并大力推动社会文化兴盛、精神文明发展来不断培育民众生活品位和多元化的生活追求,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建设格局呈现出新状态。
(云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