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督查问责,多一些关爱包容
2018-09-19 11:40:14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就填了两百多次,一个村打印资料就花费两万多元,一个乡为迎接一次检查,光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这种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把好经给念歪了。(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光明日报时评)
基层一根针,上面千根线。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但各级督查、巡查、检查、考核、审计频率仍然很多,紧急通知、会议、报送表格很多,各种台账,都需要工作留痕,基层扶贫干部只能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还要面对不同上级部门考核标准不一,尺度不准,内容不确定,时不时变动,有的上级部门临近年底才出方案随后马上检查,弄得基层干部手忙脚乱。有些时候,省市两级督查考核组的干部对扶贫业务不熟悉、不精通,检查情况不到位,就谈不上指导和帮助工作。地方被逼无奈只能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导致口号喊得震天响,资料、上墙公示栏越做越漂亮,真抓实干却没有人,几十万元的财政资金就这么花掉了。
关于基层干部的容错机制和保障措施一直都无法落实落地,即便中央、省、市都出台了文件,但真正落到实处的成功案例很少。各级党委政府习惯用问责来推动工作,没有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客观上造成“多干事、多出事”的格局,影响了基层扶贫干部,有些干部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没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情况下,基层在落实政策上宁愿保守,不愿担当,不敢主动创新。
容错机制就必须带有包容性的,即包容和纠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追责,并以结果为导向来秋后算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官僚主义、懈怠、侵吞扶贫资金、谋求非正当利益等,必须严惩;而对于天灾、意外、当地特殊情况的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评价。建议中央指导各地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细则,把握好临界点,避免矫枉过正,挫伤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为广大基层一线辛勤工作的扶贫干部队伍撑腰解难。
还要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减缓工作压力,解决他们的一些后顾之忧。张大方呼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扶贫领域正向激励机制,在思想激励上给“定力”,政治激励上给“活力”,经济激励上给“引力”,让扶贫干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广泛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参宝镇,胡劲松)
少一些督查问责,多一些关爱包容
2018-09-19 11:40:14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领域检查评比多、填表报数多、压力大任务重的现象广泛存在,特别是精准扶贫陷入精准填表的怪圈,成为广大贫困农民和农村的负担。据媒体此前报道,一个贫困户光身份证号就填了两百多次,一个村打印资料就花费两万多元,一个乡为迎接一次检查,光打印费就花了10多万元。这种费时费事费纸费钱的工作方式,实在是把好经给念歪了。(莫把精准扶贫变成“精准填表”,光明日报时评)
基层一根针,上面千根线。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基层工作负担,但各级督查、巡查、检查、考核、审计频率仍然很多,紧急通知、会议、报送表格很多,各种台账,都需要工作留痕,基层扶贫干部只能疲于应付,苦不堪言。还要面对不同上级部门考核标准不一,尺度不准,内容不确定,时不时变动,有的上级部门临近年底才出方案随后马上检查,弄得基层干部手忙脚乱。有些时候,省市两级督查考核组的干部对扶贫业务不熟悉、不精通,检查情况不到位,就谈不上指导和帮助工作。地方被逼无奈只能搞形式主义的问题,导致口号喊得震天响,资料、上墙公示栏越做越漂亮,真抓实干却没有人,几十万元的财政资金就这么花掉了。
关于基层干部的容错机制和保障措施一直都无法落实落地,即便中央、省、市都出台了文件,但真正落到实处的成功案例很少。各级党委政府习惯用问责来推动工作,没有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客观上造成“多干事、多出事”的格局,影响了基层扶贫干部,有些干部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没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情况下,基层在落实政策上宁愿保守,不愿担当,不敢主动创新。
容错机制就必须带有包容性的,即包容和纠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追责,并以结果为导向来秋后算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官僚主义、懈怠、侵吞扶贫资金、谋求非正当利益等,必须严惩;而对于天灾、意外、当地特殊情况的应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评价。建议中央指导各地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细则,把握好临界点,避免矫枉过正,挫伤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为广大基层一线辛勤工作的扶贫干部队伍撑腰解难。
还要适当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减缓工作压力,解决他们的一些后顾之忧。张大方呼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建立扶贫领域正向激励机制,在思想激励上给“定力”,政治激励上给“活力”,经济激励上给“引力”,让扶贫干部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广泛调动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参宝镇,胡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