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深化校地合作,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2019-09-30 17:54:37

    9月27日下午,四川省合江县佛荫镇人民政府与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合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棋楠、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代晓东、佛荫镇党委书记赖世强参加座谈和签约仪式,佛荫镇全体在家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仪式。

      合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棋楠对此次的校地合作项目寄予了厚望。陈棋楠表示,此次签约既是佛荫镇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的良好开端,也是镇级校地合作的良好开端,希望佛荫镇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借助与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的合作契机,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智力、科研资源优势,精准对接镇域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在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实践基地、涉农与文创项目、信息交流平台等域开展全面、深度的合作。

      代晓东介绍了学校及人文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学院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拓宽合作范围领域,形成帮扶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赖世强在签约仪式上介绍了佛荫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的情况。他说,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佛荫镇经济社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佛荫镇将以校地合作为新起点,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技术扶贫、文化旅游、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加强战略咨询、产学研、人才引进、干部培养等全面合作,助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五个新合江”作贡献。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博士40人,此次成功签约,也标志着佛荫镇外来人才库、师资库的进一步充实,为开展理论教育培训、实用技能培训、项目规划咨询等提供有力支撑。

      此前,佛荫镇与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就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文创项目包装等进行洽谈,双方一拍即合。签约仪式举行地点留学堂村即是双方合作的第一站,该村历史文化悠久,明清五百年间,有24人考中拔贡、举人、贡士或进士。双方通过查阅县志、镇志、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该村乡土文化、书香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拟将历史文化与现有的茵红李、花椒、有机香蕉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和乡贤投资打造“乡土游学基地”,以此吸引学生游学,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采用“微视频”、“微故事”“微展览”等方式展示该村历史沿革、新村新貌等,构建“乡愁文化”激发外出人员返乡共鸣,以党建凝聚人心,以乡愁搭桥梁,把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乡的牵挂转化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返乡参与家乡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红色动力。(张若昕、罗配东)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深化校地合作,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2019-09-30 17:54:37

    9月27日下午,四川省合江县佛荫镇人民政府与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合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棋楠、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代晓东、佛荫镇党委书记赖世强参加座谈和签约仪式,佛荫镇全体在家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仪式。

      合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棋楠对此次的校地合作项目寄予了厚望。陈棋楠表示,此次签约既是佛荫镇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合作的良好开端,也是镇级校地合作的良好开端,希望佛荫镇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原则,借助与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的合作契机,充分发挥学校的人力智力、科研资源优势,精准对接镇域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在干部教育培训、社会实践基地、涉农与文创项目、信息交流平台等域开展全面、深度的合作。

      代晓东介绍了学校及人文学院的基本情况,他表示,学院将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拓宽合作范围领域,形成帮扶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赖世强在签约仪式上介绍了佛荫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的情况。他说,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县、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佛荫镇经济社会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佛荫镇将以校地合作为新起点,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技术扶贫、文化旅游、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加强战略咨询、产学研、人才引进、干部培养等全面合作,助推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五个新合江”作贡献。

      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博士40人,此次成功签约,也标志着佛荫镇外来人才库、师资库的进一步充实,为开展理论教育培训、实用技能培训、项目规划咨询等提供有力支撑。

      此前,佛荫镇与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就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文创项目包装等进行洽谈,双方一拍即合。签约仪式举行地点留学堂村即是双方合作的第一站,该村历史文化悠久,明清五百年间,有24人考中拔贡、举人、贡士或进士。双方通过查阅县志、镇志、实地走访等方式对该村乡土文化、书香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拟将历史文化与现有的茵红李、花椒、有机香蕉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和乡贤投资打造“乡土游学基地”,以此吸引学生游学,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采用“微视频”、“微故事”“微展览”等方式展示该村历史沿革、新村新貌等,构建“乡愁文化”激发外出人员返乡共鸣,以党建凝聚人心,以乡愁搭桥梁,把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乡的牵挂转化为实际行动,引导他们返乡参与家乡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红色动力。(张若昕、罗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