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22:46:35
近年来,衡水市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大力推进。一大批对社会贡献大、事迹突出的典型,在全国、省、市推选表彰中脱颖而出,开创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向人们诠释了衡水这座城市的文明温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
选树典型,让身边好人引领文明新风;近日,家住枣强县城的范宁将一根已经剥开皮的香蕉递到85岁母亲手中,怕老人噎着,又端上了一杯热水。随后范宁打开电视,找到母亲喜欢看的节目,和母亲一起看了起来。
在这一幕温馨画面的背后,是范宁长达数十年的孝心坚守。范宁的父亲脑萎缩,母亲患白内障,婆婆患心脏病、脑血栓等症,年仅44岁的哥哥范党育因公殉职,她毅然挑起照料3位80多岁老人的重担,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范宁先后被评为“枣强好人”“枣强县第四届道德模范”“衡水市第二届厚德模范”“衡水市第四届道德模范”,被河北省妇联评为“燕赵榜样母亲”。其所在家庭也获得“孝德模范家庭”“河北省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
“好人”的推选不仅局限于市级、县级层面,每个村、每个街道办事处、每个社区都会通过道德评议会,由村民、居民推选出他们身边的好人和典型,并倡导全体村民、居民学习。推选出自己身边的“好邻居”“五好家庭”“美德少年”等,这些典型成为推动文明新风的标兵,构筑起“大善、大爱、大智、大勇、大义”的道德脉络。
礼遇好人,打造崇德向善良好氛围;“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是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道德建设和先进人物的推选和学习宣传为抓手,出台一系列礼遇道德模范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的帮扶礼遇制度。并对各级道德模范进行动态管理,全部实行建档立卡,及时跟踪掌握这些“好人”的生活状态,确保让每一个道德模范都得到礼遇。
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先进典型基层巡讲、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巡展等活动,在市区公共场所设立“好人墙”、公益广告牌等,让市民在街头或公园就能了解到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并在媒体开设专栏,对先进典型进行报道宣传,组织文艺工作者将道德模范的事迹改编为戏曲、小品等。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让好人思想入脑入心,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学习道德模范、敬重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宣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立德树人,引导未成年人向上向善;居家期间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清明节通过网络祭扫英烈、利用视频召开主题班会、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不断探索思路、打造品牌、创新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学校是培养未成年人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主阵地。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氛围,坚持把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等融入未成年人教育实践中,把传统文化、国学精粹编进教材、融入课堂。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中华优秀传统传承等活动。打造校园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文化氛围浓厚、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校,把学校建成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在校外,以家庭教育为延伸,以社会教育为补充,建立家长学校、“四点半课堂”、道德讲堂家庭教育平台。充分利用青少年宫、群艺馆、图书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在全社会汇聚起德育教育的合力,并通过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创新德育工作,让道德观念入脑入心。(叶发蓉)
2020-08-28 22:46:35
近年来,衡水市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大力推进。一大批对社会贡献大、事迹突出的典型,在全国、省、市推选表彰中脱颖而出,开创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生动局面,向人们诠释了衡水这座城市的文明温度、道德厚度和精神高度。
选树典型,让身边好人引领文明新风;近日,家住枣强县城的范宁将一根已经剥开皮的香蕉递到85岁母亲手中,怕老人噎着,又端上了一杯热水。随后范宁打开电视,找到母亲喜欢看的节目,和母亲一起看了起来。
在这一幕温馨画面的背后,是范宁长达数十年的孝心坚守。范宁的父亲脑萎缩,母亲患白内障,婆婆患心脏病、脑血栓等症,年仅44岁的哥哥范党育因公殉职,她毅然挑起照料3位80多岁老人的重担,数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范宁先后被评为“枣强好人”“枣强县第四届道德模范”“衡水市第二届厚德模范”“衡水市第四届道德模范”,被河北省妇联评为“燕赵榜样母亲”。其所在家庭也获得“孝德模范家庭”“河北省文明家庭”等光荣称号。
“好人”的推选不仅局限于市级、县级层面,每个村、每个街道办事处、每个社区都会通过道德评议会,由村民、居民推选出他们身边的好人和典型,并倡导全体村民、居民学习。推选出自己身边的“好邻居”“五好家庭”“美德少年”等,这些典型成为推动文明新风的标兵,构筑起“大善、大爱、大智、大勇、大义”的道德脉络。
礼遇好人,打造崇德向善良好氛围;“德者有得、好人好报”是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道德建设和先进人物的推选和学习宣传为抓手,出台一系列礼遇道德模范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模范的帮扶礼遇制度。并对各级道德模范进行动态管理,全部实行建档立卡,及时跟踪掌握这些“好人”的生活状态,确保让每一个道德模范都得到礼遇。
大力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在广大群众中开展先进典型基层巡讲、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巡展等活动,在市区公共场所设立“好人墙”、公益广告牌等,让市民在街头或公园就能了解到这些先进典型的事迹。并在媒体开设专栏,对先进典型进行报道宣传,组织文艺工作者将道德模范的事迹改编为戏曲、小品等。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让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让好人思想入脑入心,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学习道德模范、敬重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宣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立德树人,引导未成年人向上向善;居家期间积极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清明节通过网络祭扫英烈、利用视频召开主题班会、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不断探索思路、打造品牌、创新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体系。
学校是培养未成年人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主阵地。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氛围,坚持把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等融入未成年人教育实践中,把传统文化、国学精粹编进教材、融入课堂。广泛开展“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中华优秀传统传承等活动。打造校园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有序、文化氛围浓厚、道德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校,把学校建成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在校外,以家庭教育为延伸,以社会教育为补充,建立家长学校、“四点半课堂”、道德讲堂家庭教育平台。充分利用青少年宫、群艺馆、图书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在全社会汇聚起德育教育的合力,并通过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创新德育工作,让道德观念入脑入心。(叶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