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路上已新生 复兴途中更自信
2018-05-15 16:30:55
四川省统计局7日发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倾情支援下,四川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10年来,灾区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的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2017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39个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 《 人民日报 》5月10日)
一系列数据指标,直观呈现灾区发展成效: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人均GDP大幅提升,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可以这样说,经过10年的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已获得了新生。
回首来路,我们无限感慨。
十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灾难从天而降。汶川地陷天塌。8.0级特大地震举世罕见,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是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山河悲泣,天地呜咽。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生死时速的救援到灾后恢复重建,从对口援建到追赶发展,地震没有震倒汶川,反而激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十年来,在抗震精神的激励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倾情支援下,四川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所有重灾区都取得了灾后重建、追赶发展伟大的胜利,获得了伟大的新生。
展望未来,我们无比坚定。
灾后重建、灾区新生,彰显了社会主义伟大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在这个制度下,我们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进行生产建设以及处理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在这个制度下,我们能够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效率,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地震发生在一方,但我们却可举一国之力来救灾、援建。全国人民都是灾区人民的坚强后盾。简言之,我们的优越性在于,我们的道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保证了无论何时,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都能风雨同舟、和衷共济。
灾后重建、灾区新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先进性,必将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从未间断过的伟大文明。在这个伟大文明滋养下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诸多伟大精神的伟大民族。时空浩瀚,世事艰难。正是伟大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引领着我们奋勇前进,让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内忧外患吓不倒我们,天灾人祸也压不垮我们。面对特大地震,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团结奋斗、浴火重生。也正是伟大的创新精神、梦想精神引领着我们奋勇前进,让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教条约束不了我们,现实禁锢不了我们。面对灾后重建,我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开拓创新、追赶发展。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正是无数的灾难挺拔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两百年来,历经浩劫,我们却矢志复兴。十年前,塌下的只是汶川的房屋,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十年来,在重建起来的汶川的无数的坚固的设施中,也有四座更加坚定的自信的丰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 合江县车辋镇 冯平)
重建路上已新生 复兴途中更自信
2018-05-15 16:30:55
四川省统计局7日发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灾区经济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倾情支援下,四川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10年来,灾区上下稳中求进追赶发展。2017年,39个国定重灾县GDP达到6829.7亿元,总量是2008年的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2017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39个重灾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 《 人民日报 》5月10日)
一系列数据指标,直观呈现灾区发展成效: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人均GDP大幅提升,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可以这样说,经过10年的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已获得了新生。
回首来路,我们无限感慨。
十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灾难从天而降。汶川地陷天塌。8.0级特大地震举世罕见,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是建国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山河悲泣,天地呜咽。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生死时速的救援到灾后恢复重建,从对口援建到追赶发展,地震没有震倒汶川,反而激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十年来,在抗震精神的激励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大力支持、倾情支援下,四川统筹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所有重灾区都取得了灾后重建、追赶发展伟大的胜利,获得了伟大的新生。
展望未来,我们无比坚定。
灾后重建、灾区新生,彰显了社会主义伟大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素,在这个制度下,我们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进行生产建设以及处理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在这个制度下,我们能够提高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效率,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地震发生在一方,但我们却可举一国之力来救灾、援建。全国人民都是灾区人民的坚强后盾。简言之,我们的优越性在于,我们的道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保证了无论何时,我们都是命运共同体,都能风雨同舟、和衷共济。
灾后重建、灾区新生,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先进性,必将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从未间断过的伟大文明。在这个伟大文明滋养下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诸多伟大精神的伟大民族。时空浩瀚,世事艰难。正是伟大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引领着我们奋勇前进,让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内忧外患吓不倒我们,天灾人祸也压不垮我们。面对特大地震,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团结奋斗、浴火重生。也正是伟大的创新精神、梦想精神引领着我们奋勇前进,让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教条约束不了我们,现实禁锢不了我们。面对灾后重建,我们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开拓创新、追赶发展。
多难兴邦。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正是无数的灾难挺拔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两百年来,历经浩劫,我们却矢志复兴。十年前,塌下的只是汶川的房屋,挺起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十年来,在重建起来的汶川的无数的坚固的设施中,也有四座更加坚定的自信的丰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 合江县车辋镇 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