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监察体制改革就是要“上医治未病”

    2018-05-18 16:23:04

    “纪委监委的首要职责就是监督。我们就是要通过监督来抓早抓小,防止小病成大病。”湖南省纪委监委驻省卫计委纪检组组长盛立新告诉记者,监察体制改革后,该组的监察对象人数由410人增加到13644人,监督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监察全覆盖,除了监察对象的变化,还有监督方式方法的变化。“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盛立新说,更加注重标本兼治、源头防范,这是监察全覆盖带来的又一大变化。今年以来,纪检组对重大廉政风险跟踪处置,发出监察建议书4份,督促相关单位整改问题15个、完善制度12项。(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15日)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
    是的,“上医治未病”。这一中医理论引申到当前的监察体制改革中来是如此地贴切。
    “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当前的监察体制改革将依法监督“狭义政府”转变为依法监督“广义政府”,填补了监督对象上的空白,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这无疑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监督对象在数量上的几何级增长,以及在成分上的复杂多元化,必然要求监察工作要在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广泛和深刻的变革。诚如报道所述,注重标本兼治、源头防范,这是监察全覆盖带来的一大变化。当病人多得让医生忙不过来的时候,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就成了必然的战略选择。可见,“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理想方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不断地深化改革,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作为其重要内容的监察体制改革无疑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改革后的监察委员会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其依法行使的监察权,不是行政监察、反贪反渎、预防腐败职能的简单叠加,其不仅要加强日常监督、查清职务违法犯罪事实、进行相应处置,还要开展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可见,“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是其理想方针。
    “治未病”强调外医者掌握时机,注重明察。中医中的治未病,包含三种情况: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类比到监督执纪中,执纪者要注意明察秋毫,注意掌握时机,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执纪者要对被监督对象的公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及时发现其违纪倾向、违法苗头,及时提醒警示,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把其违纪违法的心理和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做到严管就是厚爱。
    “治未病”强调自健者遵循规律,注重养生。《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指出了养生的要旨是要掌握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中医还总结出了养心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节欲养生、气功养生、药物养生等六大养生法。类比借鉴过来,不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注意修身养性吗?是的,“一生淡泊养心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文/陈立)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监察体制改革就是要“上医治未病”

    2018-05-18 16:23:04

    “纪委监委的首要职责就是监督。我们就是要通过监督来抓早抓小,防止小病成大病。”湖南省纪委监委驻省卫计委纪检组组长盛立新告诉记者,监察体制改革后,该组的监察对象人数由410人增加到13644人,监督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监察全覆盖,除了监察对象的变化,还有监督方式方法的变化。“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盛立新说,更加注重标本兼治、源头防范,这是监察全覆盖带来的又一大变化。今年以来,纪检组对重大廉政风险跟踪处置,发出监察建议书4份,督促相关单位整改问题15个、完善制度12项。(中国纪检监察报5月15日)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
    是的,“上医治未病”。这一中医理论引申到当前的监察体制改革中来是如此地贴切。
    “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当前的监察体制改革将依法监督“狭义政府”转变为依法监督“广义政府”,填补了监督对象上的空白,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这无疑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监督对象在数量上的几何级增长,以及在成分上的复杂多元化,必然要求监察工作要在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广泛和深刻的变革。诚如报道所述,注重标本兼治、源头防范,这是监察全覆盖带来的一大变化。当病人多得让医生忙不过来的时候,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就成了必然的战略选择。可见,“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理想方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不断地深化改革,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作为其重要内容的监察体制改革无疑是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改革后的监察委员会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其依法行使的监察权,不是行政监察、反贪反渎、预防腐败职能的简单叠加,其不仅要加强日常监督、查清职务违法犯罪事实、进行相应处置,还要开展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可见,“治未病”是监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目的,是其理想方针。
    “治未病”强调外医者掌握时机,注重明察。中医中的治未病,包含三种情况: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转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类比到监督执纪中,执纪者要注意明察秋毫,注意掌握时机,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执纪者要对被监督对象的公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督,及时发现其违纪倾向、违法苗头,及时提醒警示,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把其违纪违法的心理和行为扼杀在摇篮中,做到严管就是厚爱。
    “治未病”强调自健者遵循规律,注重养生。《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指出了养生的要旨是要掌握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中医还总结出了养心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节欲养生、气功养生、药物养生等六大养生法。类比借鉴过来,不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注意修身养性吗?是的,“一生淡泊养心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吐故纳新,熊经鸟申……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
    (文/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