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领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9-25 14:46: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在经济发展领域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可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或着力点。(央广网 8月21日)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经济总量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收入差距的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潜在金融风险的累积,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使得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深刻变化的国内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坚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引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从全局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基本协调。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此,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全方面,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十三五”期间,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着力解决经济领域的“脱实向虚”问题,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将经济工作真正从数量、速度转向质量、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让各级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生活富裕不富裕,作为考核经济工作质量的试金石。过去追求数量型高速增长,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粗放式发展,也与对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中偏重GDP等数量指标、忽视发展效率和资源环境保护等质量指标有关。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要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切实破除唯GDP论英雄,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统计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提供支撑。
(孙举德)
加强党的领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9-25 14:46: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中央在经济发展领域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也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可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今后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或着力点。(央广网 8月21日)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经济总量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也伴随着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的退化和环境的污染,收入差距的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潜在金融风险的累积,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使得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难以为继。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深刻变化的国内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坚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引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稳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从全局看,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基本协调。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此,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全方面,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十三五”期间,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要着力解决经济领域的“脱实向虚”问题,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将经济工作真正从数量、速度转向质量、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体制机制,让各级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生活富裕不富裕,作为考核经济工作质量的试金石。过去追求数量型高速增长,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粗放式发展,也与对地方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中偏重GDP等数量指标、忽视发展效率和资源环境保护等质量指标有关。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要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切实破除唯GDP论英雄,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质量提高、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加快构建绿色GDP统计等高质量发展统计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体系提供支撑。
(孙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