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心之所系,皆是民

    2018-10-12 10:44:52

    10月8日起,央视综合频道《百家讲坛》将播出12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8日播出第一集,节目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为起点,向全国观众诠释了“一点一滴之初心”。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历来就是我们的民族瑰宝。这些古诗词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其背后的文化精髓愈加历久弥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掷地有声、意蕴深远的经典诗词的引用,饱含了一颗深刻的为民之心、一段浓浓的爱民之情。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情因何起?皆为民。习总书记的“人民观”、“爱民心”,由来已久。
    “情”根初种,心之所向。那是1966年,当时思政课上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的这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彼时还是一名初一学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焦裕禄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他。“为民”之情,由此而生。“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总书记用文字追思焦裕禄,用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爱民”之举,从此不歇。
    “情”之所至,“心”之所属。1969年至1975年,在陕北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坚定了习总书记“为老百姓办好事”的信念。带着对陕北老乡的情谊和牵挂,习总书记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多地任职期间为当地百姓做的“实事”,为社会谋发展——周到思虑、实地考察以种茶为浙江安吉县溪龙乡摆脱贫困,“放水养鱼”激活厦门港,宁愿放弃一时经济效益也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他对这一信念的身体力行和完美阐释。
    “情”比金坚,“爱”比海深。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更是将“人民”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事事为百姓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致富路上,“绝不丢下一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三农问题上,“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工作目的上,“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要求上,“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无不体现习总书记无处不在、植根入髓的爱民情怀。
    “无论是梁做家河的支书,还是做党的总书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都没有变,他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而他的“人民观”却越加坚定,对人民的情谊越加深厚。他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始终与人民心灵同频共振。
    合江县总工会 木易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心之所系,皆是民

    2018-10-12 10:44:52

    10月8日起,央视综合频道《百家讲坛》将播出12集《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特别节目。8日播出第一集,节目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为起点,向全国观众诠释了“一点一滴之初心”。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历来就是我们的民族瑰宝。这些古诗词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其背后的文化精髓愈加历久弥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掷地有声、意蕴深远的经典诗词的引用,饱含了一颗深刻的为民之心、一段浓浓的爱民之情。
    情之所起,一往而深。情因何起?皆为民。习总书记的“人民观”、“爱民心”,由来已久。
    “情”根初种,心之所向。那是1966年,当时思政课上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的这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让彼时还是一名初一学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焦裕禄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他。“为民”之情,由此而生。“生也沙丘,死也沙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习近平总书记用文字追思焦裕禄,用行动践行“焦裕禄精神”。“爱民”之举,从此不歇。
    “情”之所至,“心”之所属。1969年至1975年,在陕北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坚定了习总书记“为老百姓办好事”的信念。带着对陕北老乡的情谊和牵挂,习总书记在河北、福建、浙江等多地任职期间为当地百姓做的“实事”,为社会谋发展——周到思虑、实地考察以种茶为浙江安吉县溪龙乡摆脱贫困,“放水养鱼”激活厦门港,宁愿放弃一时经济效益也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他对这一信念的身体力行和完美阐释。
    “情”比金坚,“爱”比海深。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更是将“人民”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事事为百姓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致富路上,“绝不丢下一个人”,“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三农问题上,“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靠老乡”;工作目的上,“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要求上,“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无不体现习总书记无处不在、植根入髓的爱民情怀。
    “无论是梁做家河的支书,还是做党的总书记、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都没有变,他始终是黄土地的儿子”,而他的“人民观”却越加坚定,对人民的情谊越加深厚。他的心中永远装着人民,始终与人民心灵同频共振。
    合江县总工会 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