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就需要多做琐碎事
2018-11-16 11:54:33
钱可英,2015年8月起任攀枝花市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中槽村第一书记。她用脚步丈量全村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并在一次次走访中将村里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个击破,带领全村顺利“摘帽”。(11月14日,四川日报)
3年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平均每天要走访约1.5次,正如贫困户刘秀芬感叹,“一个女孩每天这样翻山越岭,我们都很佩服!”正当村民感叹之时,可钱可英只是淡淡的一句话:“自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干了许多琐碎的事,做的事很普通。”
琐碎事,普通事,这正是贫困人家需要解决的心坎事。由于她的“勤”与“实” ,从琐碎的事、普通的事干起,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造就了中槽村的变化,赢得了群众对她的信任。
这家小孩得抓紧时间上户口,免得影响入学;那家老人生活困难,看能否帮他办个低保;几家村民都在试种重楼,计划申请产业项目资金……这些看似琐碎事,其实是老百姓急需的心坎事。钱可英在走访中,在人们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她却将一个个问题记在本子上,同时给领导、同事打电话,协调解决办理。
“这里太偏远了,村民办事不方便,我就是来给大家跑腿的。”钱可英爽朗一笑。掏心窝的话语,把自己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展示到了村民跟前,让村民知道她也是中槽村的主人,中槽村的荣辱与她息息相关。
钱可英刚到村里时,村委会不通网络,没有电脑,甚至难觅厕所。她挤住在村干部家,白天走访,晚上写材料,没有一声抱怨。那段时间村里发大水,冲毁了大槽河组中槽河上的一座踏水桥。虽称为“桥”,实际上是由两三根木头捆在一起“搭”成的通道。中槽河呈“Y”字形纵贯全村,沿线还有好几座类似的踏水桥,是村民通往乡上的必经之路。
村委会主任郑继辉记得,在他小时候这些桥就存在,反复被冲毁,但因缺资金,桥的模样几十年未改。钱可英通过走访发现,村民想“修一座像样的桥”的愿望很强烈。她多方反映、协调,甚至直接跑到市县帮扶单位找法子,终于筹得数十万元,在4座踏水桥旁新建了石桥。
石桥的修通,给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带来的方便。她通过走访,问需于民,对接、协调相关帮扶单位、干部,和驻村工作组成员一起,将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电力、通信、出行问题列入项目库,啃下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硬骨头”。
几年来,在钱可英不断“跑腿”下,中槽村的养羊、养猪等产业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全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12622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钱可英,一个女孩,一个普通的驻中槽村第一书记,她坚持用脚步丈量村的每一寸土地,3年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是她的执着,是她的坚持,察民情,体民意,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件件落地生根,取得了村民的信任,进而带领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由此看来,驻村扶贫,并非需要惊天动地的口号,需要的是走进百姓的心,便于以心换心,把百姓需要解决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实,只要把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让老百姓得到满满的福祉,这就可以达到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采取众人划桨开大船,实现如期脱贫摘帽,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文/韶华)
驻村干部就需要多做琐碎事
2018-11-16 11:54:33
钱可英,2015年8月起任攀枝花市盐边县红宝苗族彝族乡中槽村第一书记。她用脚步丈量全村每一寸土地,累计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并在一次次走访中将村里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个击破,带领全村顺利“摘帽”。(11月14日,四川日报)
3年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平均每天要走访约1.5次,正如贫困户刘秀芬感叹,“一个女孩每天这样翻山越岭,我们都很佩服!”正当村民感叹之时,可钱可英只是淡淡的一句话:“自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干了许多琐碎的事,做的事很普通。”
琐碎事,普通事,这正是贫困人家需要解决的心坎事。由于她的“勤”与“实” ,从琐碎的事、普通的事干起,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造就了中槽村的变化,赢得了群众对她的信任。
这家小孩得抓紧时间上户口,免得影响入学;那家老人生活困难,看能否帮他办个低保;几家村民都在试种重楼,计划申请产业项目资金……这些看似琐碎事,其实是老百姓急需的心坎事。钱可英在走访中,在人们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她却将一个个问题记在本子上,同时给领导、同事打电话,协调解决办理。
“这里太偏远了,村民办事不方便,我就是来给大家跑腿的。”钱可英爽朗一笑。掏心窝的话语,把自己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展示到了村民跟前,让村民知道她也是中槽村的主人,中槽村的荣辱与她息息相关。
钱可英刚到村里时,村委会不通网络,没有电脑,甚至难觅厕所。她挤住在村干部家,白天走访,晚上写材料,没有一声抱怨。那段时间村里发大水,冲毁了大槽河组中槽河上的一座踏水桥。虽称为“桥”,实际上是由两三根木头捆在一起“搭”成的通道。中槽河呈“Y”字形纵贯全村,沿线还有好几座类似的踏水桥,是村民通往乡上的必经之路。
村委会主任郑继辉记得,在他小时候这些桥就存在,反复被冲毁,但因缺资金,桥的模样几十年未改。钱可英通过走访发现,村民想“修一座像样的桥”的愿望很强烈。她多方反映、协调,甚至直接跑到市县帮扶单位找法子,终于筹得数十万元,在4座踏水桥旁新建了石桥。
石桥的修通,给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带来的方便。她通过走访,问需于民,对接、协调相关帮扶单位、干部,和驻村工作组成员一起,将长期以来制约发展的电力、通信、出行问题列入项目库,啃下了基础设施落后的“硬骨头”。
几年来,在钱可英不断“跑腿”下,中槽村的养羊、养猪等产业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全村去年人均收入已达12622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钱可英,一个女孩,一个普通的驻中槽村第一书记,她坚持用脚步丈量村的每一寸土地,3年走访贫困户1600余次。是她的执着,是她的坚持,察民情,体民意,从一件一件的小事做起,件件落地生根,取得了村民的信任,进而带领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由此看来,驻村扶贫,并非需要惊天动地的口号,需要的是走进百姓的心,便于以心换心,把百姓需要解决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实,只要把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让老百姓得到满满的福祉,这就可以达到凝心聚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采取众人划桨开大船,实现如期脱贫摘帽,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文/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