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2018-11-26 15:30:3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治国理政全局和根本,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龙江党建网 10月21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就要把握他所关注的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立足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困难与矛盾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艰巨更复杂。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依法治国面对的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问题及如何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是如何彻底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坚决消除影响党的战斗力的沉疴。这要求我们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矛盾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进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坚定不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还应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总揽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方略、全局、方向、长远”等关键词。从“两个一百年”到“三个自信”再到“四个全面”,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一带一路”构想,都体现出敏锐目光与远见卓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应景之作而是经常措施,不是一时之想而是长远大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总揽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而提出的,是具有高度战略性的总体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重要底线作了论述——在方向问题上,提出“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不能留历史性遗憾”的警示,要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深化改革方面,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在简政放权方面,要求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国家外交方面,提出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战略分析能力,以创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
(思序)
“四个全面”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2018-11-26 15:30:3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于治国理政全局和根本,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体现出鲜明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龙江党建网 10月21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的、系统的观点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就要把握他所关注的问题。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要立足我国当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问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困难与矛盾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艰巨更复杂。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全面依法治国面对的是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问题及如何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是如何彻底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坚决消除影响党的战斗力的沉疴。这要求我们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矛盾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进而解决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坚定不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还应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在实践中检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战略思维,要求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总揽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方略、全局、方向、长远”等关键词。从“两个一百年”到“三个自信”再到“四个全面”,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到“一带一路”构想,都体现出敏锐目光与远见卓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应景之作而是经常措施,不是一时之想而是长远大计,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总揽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而提出的,是具有高度战略性的总体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一些重要底线作了论述——在方向问题上,提出“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不能留历史性遗憾”的警示,要求“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深化改革方面,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在简政放权方面,要求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方面,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国家外交方面,提出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深入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不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战略分析能力,以创新实践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
(思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