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纳溪区“三色”研学旅行素质教育绽放“四育”之花
2018-11-27 16:30:43
11月22-23日,四川省2018年度普教优秀教学成果《“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开发与常态实施》推广暨研学旅行论坛在泸州市纳溪区举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洪丹,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所所长王真东,泸州市教科所副所长黄先华,泸州市纳溪区政府副区长李明,以及全省各地市州教育系统相关同志参加会议。
22日上午,与会人员分批次前往护国战争纪念馆、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合面太山生态园等研学基地,以零距离、最直观的方式,体验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研学旅行活动,感受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和思考的样态,参观结束之后,参会人员对纳溪区“四育合一”素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22日下午,在纳溪中学新校区举行四川省2018年度普教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暨研学旅行论坛,纳溪区作《“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成果报告,纳溪区四所学校介绍“四育合一”素质教育实践经验交流,双流中学作《当网游袭来》展示课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开发与常态实施》成果报告。
23日上午,纳溪区文旅局、区教培中心、东升学校、大渡口镇中心小学、纳溪中学和太山生态公司6名代表就“四育合一”乡村研学旅行思考与实践作交流发言;成都大学教授岳刚德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背景、政策与行动》专题讲座。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洪丹对纳溪区“三色”研学基地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纳溪区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在“三色”研学基地活动方面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全省要大力推广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学习知识,还要让学生去感受社会;全省各市州学校负责人要提高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推广好研学基地,助推全省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所所长王真东总结指出,这两个课题的成果通过多点探索、多元体验,并先知先觉,有序推进,最后效果明显,成绩骄人。在大家懵懵懂懂的时候,这两个地方已经创新实践取得了成果,做到了基地整合、课程常态,有了科学的体系和完善的机制,做到了“全”“实”“活”。王真东强调,在今后的探索中,既要埋头苦干和抬头看路相结合;要研读相关的纲要和指南;要明白研学旅行不等于综合实践,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有相连相通的地方,也有本质的区别,要科学融合。
近年来,纳溪区始终坚持“把教育办好,让教育好办”的教育发展理念,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养优化、学校文化培育、特色教育创新四大教育工程,进一步依托丰富的全域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红色、特色”研学旅行,推进“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10A+”评价,打造学校“三雅”文化,建设了覆盖全区所有校点的“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不断盘活、整合、激活教育的各种资源,为纳溪区建设成为全省教育新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迈进创新实践的新征程。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为此,纳溪区积极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组织、家长分担、社会参与”的“四育合一”乡村研学旅行运行机制。研学旅行在古今教育史上曾留下诸多辉煌的印迹,古代就有“游学”之说,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教育家周游讲学及带领学生四处游学。从2012年开始,纳溪区在“素质教育”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打开校门办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四育”整合育人,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找到了适合农村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新路子,构建了具有综合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和体制机制,让孩子们拥有更宽更广更深的学习生活空间。本成果于2018年2月获得四川省第六届普教成果一等奖。
“三色”乡村研学旅行线路,因地制宜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溪区作为西部以农村为主体的欠发达县区,乡村振兴事关区域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并实践“四育合一”乡村研学旅行,深度挖掘学校、家庭、社会、自然教育资源,将研学旅行与区域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现代科技产业、全域旅游结合,结合区情、校情、生情,打造绿色、红色、特色“三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将一个个零散的基地整合起来,根据研学需要,学校再组合成若干个实践课程,让丰富的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育人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探寻研学旅行的“诗与远方”。
来自全国新家庭教育实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渴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调查发现, 24.8%的孩子表示,希望“与父母和朋友到处旅行,开拓眼界”;18.32%的孩子想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20.46%的孩子希望在旅行中“多看自己喜欢的书和资料,拓展知识面”。我们应该反思: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或许,他们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去积累一些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知识。这些经历和知识,才会让孩子们走下“流水线”,成为真正的自己。
纳溪区依托国家级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合面太山基地,已建成“1+N”“四育合一”基地网络、校本课程网络和校本活动网络,但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上,仍存在着对区域旅游、特色产业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各镇各校身边特色资源和已开发资源的深度挖掘不足的问题。研学旅行既要有“行”的体验,又要有“研”的任务,纳溪区探索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工厂商店变成课堂,把信息化融进课堂,把课堂融进信息化,用好区域资源和周边资源,践行处处皆学校,时时皆课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建构研学旅行评价,分别对学生、基地、学校、承办机构进行评价考核。做实研学旅行保障,让研行“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行走,在行走中研究,研行互为,合一育人。带上微研究让孩子快乐旅行,让旅行催生微研究开花结果,一次次的“出发”,让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升研究的兴趣;一次次微研究,又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收获,反过来又促进孩子们不断“出发”,这样的研行循环,让孩子们在研行的有机结合中,收获成长的硕果。
聆听家长的心声,家校合力,让孩子在研学旅行中快乐成长。
“2018年秋期,女儿的科学实验调查报告《蜗牛的选择》获得四川省一等奖。女儿获得这样出色的成绩,得益于学校、老师组织的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研学旅行活动,得益于我们经常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行走观察,让孩子学会了在旅行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纳溪区大渡口镇中心校六年级四班陈思颖家长说。从起初疑惑“这研学旅行也应该跟我平时带着孩子出去游玩差不多吧!”到“改变了我原有的想法”,再到“感谢老师,感谢研学旅行,让我的女儿在活动中感受美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了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家长的支持坚定了信心。
秉承“四育”理念,“1+N”成果效果丰硕
纳溪区构建了“四育”关系模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厘清了“四育合一”素质教育目标、操作系统,建设了“1+N”“四育合一”素质教育基地网络、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系统,为“四育合一”研学旅行活动有效的开展提供场地保障。将学科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共建“四育”师资,为“四育合一”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地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师资源。与各行各业积极合作开发“四育”课程,为“四育合一”研学旅行活动有效的开展提供载体。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对构建形成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精装修’”纳溪区棉花坡中学秉承“家校社自,事事皆教育”、“家校社自,处处皆学校”和“家校社自,人人皆发展”的教育初心,形成了“五个十工程为抓手,学科能力拓展为主阵地”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为“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改革增添了一抹亮丽且独特的风景,让综合素质培养之路走得更坚毅,更稳健……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尊严”。纳溪区河东小学把校门打开,让生长更自由。学校围绕“一个目标”变革课堂形式,“四个步骤”倾注四育课程之学科课程新活力,“三大活动”助推四育基地学科课程的实施形成新格局,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课程有了大地,有了阳光,有了新鲜的元素,扎实而接地气,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纳溪区幼儿园“家园联动,共研共享”,以活动为载体,家长与教师共同研究、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园联动活动,努力实现幼儿园“玩乐童年自在飞”的发展理念。
“遇见研学旅行,真好!”纳溪东升学校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关注孩子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和习惯品行。“研行合一,遇见孩子生命的成长”。
“乡土地气须踩遍,轩昂更世界。我们的四育乡村实践和研学活动,一定可以更轩昂,更世界!”《天人共育之歌》唱响校园,回荡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纳溪区合面中学培养“好习惯?行知雅”的学生,由校团委组织成立“合面中学文明微公益组织”,举手之劳行小善,从言行文明为突破口,从校内到社区,最终辐射全镇,影响全区。
纳溪区合面小学推出活动简报200余期,教师四育故事200余篇,《童年之旅》校本教材在区校本教材评比中获一等奖,国家级、省、市、区级的媒体报道四育活动100余篇。被评为了“第二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
全区各学校申报了15个市区级“四育”子课题。先后组织区级“四育合一”培训会21次;镇级、校级培训100余次,培训教师4000余人次。先后评选“四育合一”先进学校20所,“四育合一”优秀案例60个,“四育合一”教育改革优秀教师65人,四育合一优秀校本活动课程65册。以研学旅行作为推广深化“四育合一”主要抓手,在川南、全省、全市等10多次推广,受到好评。
如今,校长观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校长认识到了研学旅行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逐渐熟悉研学旅行,深入研学旅行,推进研学旅行。教师思想逐渐转变,老师看到孩子们在研学旅行中的成长,感受到了研学旅行的魅力,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将课内教学与研学旅行结合,课堂实现可喜变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知道了家乡的竹子真多。”“我知道了很多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我会认识竹龄了:一年青、两年青、三年青。”“我会分辨散生型和从生型的竹子了”。这是白节小学五年级六班的孩子们到“百竹园”参加研学旅行的满满收获。“四育合一”研学旅行,让孩子们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基地,旅行、思考、研究、实践,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孩子们适应社会本领,培养了孩子们朴素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社会价值更加凸显,“三色”研学旅行,推动了区域旅游、现代农业、酿酒、工业园区等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促进了永宁河号子、合面花船、天仙民歌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随着“四育合一”素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三年来,全区有100多项科技、艺术、德育、文学、体育等素质教育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高考实现七连跳;2017年,全区12所农村初中100%进入市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优秀学校行列(全市40所)。连续三年小学毕业生体质与情感能力监测成绩呈上升趋势,城乡差距逐年缩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教师育人水平明显提升,教师育人观念也有明显转变,从只重分数,转为更重综合素质培养,从关门教育,转为更重“四育合一”,教材开发力提升,教学手段和方式更多样,学校教育特色凸显,区域教育品质大幅提升,形成大教育格局。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我们相信,纳溪区“三色”研学旅行素质教育“四育”之花将会更加绚丽绽放。
( 泸州市纳溪区教育局 张旭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纳溪区“三色”研学旅行素质教育绽放“四育”之花
2018-11-27 16:30:43
11月22-23日,四川省2018年度普教优秀教学成果《“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开发与常态实施》推广暨研学旅行论坛在泸州市纳溪区举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洪丹,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所所长王真东,泸州市教科所副所长黄先华,泸州市纳溪区政府副区长李明,以及全省各地市州教育系统相关同志参加会议。
22日上午,与会人员分批次前往护国战争纪念馆、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合面太山生态园等研学基地,以零距离、最直观的方式,体验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体验生活”的研学旅行活动,感受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和思考的样态,参观结束之后,参会人员对纳溪区“四育合一”素质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22日下午,在纳溪中学新校区举行四川省2018年度普教优秀教学成果推广暨研学旅行论坛,纳溪区作《“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成果报告,纳溪区四所学校介绍“四育合一”素质教育实践经验交流,双流中学作《当网游袭来》展示课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序列开发与常态实施》成果报告。
23日上午,纳溪区文旅局、区教培中心、东升学校、大渡口镇中心小学、纳溪中学和太山生态公司6名代表就“四育合一”乡村研学旅行思考与实践作交流发言;成都大学教授岳刚德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背景、政策与行动》专题讲座。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洪丹对纳溪区“三色”研学基地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纳溪区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在“三色”研学基地活动方面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全省要大力推广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学习知识,还要让学生去感受社会;全省各市州学校负责人要提高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推广好研学基地,助推全省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研管理所所长王真东总结指出,这两个课题的成果通过多点探索、多元体验,并先知先觉,有序推进,最后效果明显,成绩骄人。在大家懵懵懂懂的时候,这两个地方已经创新实践取得了成果,做到了基地整合、课程常态,有了科学的体系和完善的机制,做到了“全”“实”“活”。王真东强调,在今后的探索中,既要埋头苦干和抬头看路相结合;要研读相关的纲要和指南;要明白研学旅行不等于综合实践,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有相连相通的地方,也有本质的区别,要科学融合。
近年来,纳溪区始终坚持“把教育办好,让教育好办”的教育发展理念,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教育质量提升、教师素养优化、学校文化培育、特色教育创新四大教育工程,进一步依托丰富的全域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红色、特色”研学旅行,推进“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10A+”评价,打造学校“三雅”文化,建设了覆盖全区所有校点的“区域化同步课堂”系统,不断盘活、整合、激活教育的各种资源,为纳溪区建设成为全省教育新高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新路径,迈进创新实践的新征程。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为此,纳溪区积极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组织、家长分担、社会参与”的“四育合一”乡村研学旅行运行机制。研学旅行在古今教育史上曾留下诸多辉煌的印迹,古代就有“游学”之说,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教育家周游讲学及带领学生四处游学。从2012年开始,纳溪区在“素质教育”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标,打开校门办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四育”整合育人,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找到了适合农村区域特色的素质教育新路子,构建了具有综合性、实效性、可持续性的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和体制机制,让孩子们拥有更宽更广更深的学习生活空间。本成果于2018年2月获得四川省第六届普教成果一等奖。
“三色”乡村研学旅行线路,因地制宜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溪区作为西部以农村为主体的欠发达县区,乡村振兴事关区域发展全局。积极探索并实践“四育合一”乡村研学旅行,深度挖掘学校、家庭、社会、自然教育资源,将研学旅行与区域自然资源、人文历史、现代科技产业、全域旅游结合,结合区情、校情、生情,打造绿色、红色、特色“三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将一个个零散的基地整合起来,根据研学需要,学校再组合成若干个实践课程,让丰富的资源最大化地发挥育人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探寻研学旅行的“诗与远方”。
来自全国新家庭教育实验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渴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调查发现, 24.8%的孩子表示,希望“与父母和朋友到处旅行,开拓眼界”;18.32%的孩子想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20.46%的孩子希望在旅行中“多看自己喜欢的书和资料,拓展知识面”。我们应该反思: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足够的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或许,他们更需要一些留白,去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去积累一些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的知识。这些经历和知识,才会让孩子们走下“流水线”,成为真正的自己。
纳溪区依托国家级教育示范性综合实践?合面太山基地,已建成“1+N”“四育合一”基地网络、校本课程网络和校本活动网络,但在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上,仍存在着对区域旅游、特色产业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各镇各校身边特色资源和已开发资源的深度挖掘不足的问题。研学旅行既要有“行”的体验,又要有“研”的任务,纳溪区探索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工厂商店变成课堂,把信息化融进课堂,把课堂融进信息化,用好区域资源和周边资源,践行处处皆学校,时时皆课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作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建构研学旅行评价,分别对学生、基地、学校、承办机构进行评价考核。做实研学旅行保障,让研行“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中行走,在行走中研究,研行互为,合一育人。带上微研究让孩子快乐旅行,让旅行催生微研究开花结果,一次次的“出发”,让孩子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升研究的兴趣;一次次微研究,又让孩子们得到更多的快乐和收获,反过来又促进孩子们不断“出发”,这样的研行循环,让孩子们在研行的有机结合中,收获成长的硕果。
聆听家长的心声,家校合力,让孩子在研学旅行中快乐成长。
“2018年秋期,女儿的科学实验调查报告《蜗牛的选择》获得四川省一等奖。女儿获得这样出色的成绩,得益于学校、老师组织的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研学旅行活动,得益于我们经常带着孩子走进自然,行走观察,让孩子学会了在旅行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纳溪区大渡口镇中心校六年级四班陈思颖家长说。从起初疑惑“这研学旅行也应该跟我平时带着孩子出去游玩差不多吧!”到“改变了我原有的想法”,再到“感谢老师,感谢研学旅行,让我的女儿在活动中感受美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了探究能力等综合素质”家长的支持坚定了信心。
秉承“四育”理念,“1+N”成果效果丰硕
纳溪区构建了“四育”关系模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具有各自独特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厘清了“四育合一”素质教育目标、操作系统,建设了“1+N”“四育合一”素质教育基地网络、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评价系统,为“四育合一”研学旅行活动有效的开展提供场地保障。将学科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共建“四育”师资,为“四育合一”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地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师资源。与各行各业积极合作开发“四育”课程,为“四育合一”研学旅行活动有效的开展提供载体。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对构建形成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精装修’”纳溪区棉花坡中学秉承“家校社自,事事皆教育”、“家校社自,处处皆学校”和“家校社自,人人皆发展”的教育初心,形成了“五个十工程为抓手,学科能力拓展为主阵地”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途径,为“四育合一”素质教育改革增添了一抹亮丽且独特的风景,让综合素质培养之路走得更坚毅,更稳健……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成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尊严”。纳溪区河东小学把校门打开,让生长更自由。学校围绕“一个目标”变革课堂形式,“四个步骤”倾注四育课程之学科课程新活力,“三大活动”助推四育基地学科课程的实施形成新格局,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课程有了大地,有了阳光,有了新鲜的元素,扎实而接地气,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纳溪区幼儿园“家园联动,共研共享”,以活动为载体,家长与教师共同研究、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园联动活动,努力实现幼儿园“玩乐童年自在飞”的发展理念。
“遇见研学旅行,真好!”纳溪东升学校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关注孩子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和习惯品行。“研行合一,遇见孩子生命的成长”。
“乡土地气须踩遍,轩昂更世界。我们的四育乡村实践和研学活动,一定可以更轩昂,更世界!”《天人共育之歌》唱响校园,回荡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纳溪区合面中学培养“好习惯?行知雅”的学生,由校团委组织成立“合面中学文明微公益组织”,举手之劳行小善,从言行文明为突破口,从校内到社区,最终辐射全镇,影响全区。
纳溪区合面小学推出活动简报200余期,教师四育故事200余篇,《童年之旅》校本教材在区校本教材评比中获一等奖,国家级、省、市、区级的媒体报道四育活动100余篇。被评为了“第二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
全区各学校申报了15个市区级“四育”子课题。先后组织区级“四育合一”培训会21次;镇级、校级培训100余次,培训教师4000余人次。先后评选“四育合一”先进学校20所,“四育合一”优秀案例60个,“四育合一”教育改革优秀教师65人,四育合一优秀校本活动课程65册。以研学旅行作为推广深化“四育合一”主要抓手,在川南、全省、全市等10多次推广,受到好评。
如今,校长观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校长认识到了研学旅行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逐渐熟悉研学旅行,深入研学旅行,推进研学旅行。教师思想逐渐转变,老师看到孩子们在研学旅行中的成长,感受到了研学旅行的魅力,精心设计研学课程将课内教学与研学旅行结合,课堂实现可喜变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知道了家乡的竹子真多。”“我知道了很多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我会认识竹龄了:一年青、两年青、三年青。”“我会分辨散生型和从生型的竹子了”。这是白节小学五年级六班的孩子们到“百竹园”参加研学旅行的满满收获。“四育合一”研学旅行,让孩子们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基地,旅行、思考、研究、实践,有效提升了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孩子们适应社会本领,培养了孩子们朴素的家国情怀。教育的社会价值更加凸显,“三色”研学旅行,推动了区域旅游、现代农业、酿酒、工业园区等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促进了永宁河号子、合面花船、天仙民歌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随着“四育合一”素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三年来,全区有100多项科技、艺术、德育、文学、体育等素质教育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高考实现七连跳;2017年,全区12所农村初中100%进入市农村初中教育质量优秀学校行列(全市40所)。连续三年小学毕业生体质与情感能力监测成绩呈上升趋势,城乡差距逐年缩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教师育人水平明显提升,教师育人观念也有明显转变,从只重分数,转为更重综合素质培养,从关门教育,转为更重“四育合一”,教材开发力提升,教学手段和方式更多样,学校教育特色凸显,区域教育品质大幅提升,形成大教育格局。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我们相信,纳溪区“三色”研学旅行素质教育“四育”之花将会更加绚丽绽放。
( 泸州市纳溪区教育局 张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