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问题从基层来 办法随问题来

    2018-10-30 15:49:46

    “不客套,接地气,很实用。”这是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尔吉村第一书记拉马文才对陈忠义开会调研风格的最大感受。(10月26日,四川日报)
    “不客套,接地气,很实用”,这是四川凉山州委副书记陈忠义开会、调研的最大风格。“不客套”,他深知因为干的都是脱贫攻坚最基层的事,面对的都是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和渴望脱贫的贫困群众,没有客套可讲;“接地气”,因为他的足迹已经踏遍大凉山的山山水水,所思所想都来自于脱贫攻坚的最基层、最前线;“很实用”,因为谈的都是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困难、问题想办法,当然实用。“脱贫攻坚,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奔波在“赶考”路上,谈及脱贫攻坚“方法论”,55岁的陈忠义只有这12个字的感叹。
    脱贫攻坚,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做细。陈忠义就是这样做的。他到喜德县乐武乡里柯惹村走访,有村民反映孩子上不了幼儿园。一细问,里柯惹村几个组之间隔着一座大山,山那头的孩子路远没法上幼儿园。在后来的走访中,他发现这还不是个案。为此,凉山州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度调研,在有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村二幼”,多点多源,让孩子们都能上幼儿园。
    一次,当陈忠义步行8个小时抵达雷波县九口乡九口村,听到彝族老乡讲起背着自家的核桃下山卖被人压价,又因为回家路太难走没法背回去只好贱卖时,他忍不住落泪。还在另一极度贫困村了解到,这个村有120户村民,其中贫困户100户将实施易地搬迁,而剩下的20户不属于贫困户,没有政策。“搬!”陈忠义说,要想各种办法让大家一起奔向新生活。他深入最基层,找到了在办公室想不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更给出了尽量把贫困群众搬到县城或者教育基础好的平坝地区。让“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整个家就有了希望”的圆满答案。
    陈忠义在走访贫困群众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家庭卫生条件就会好得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精神面貌更足。在陈忠义看来,凉山的脱贫攻坚不仅是一场改变物质生活的大变革,也是一场改变贫困群众落后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必须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去年12月,陈忠义带着凉山州和各县人社部门的负责人,专程到凉山群众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广东佛山、东莞、惠州等地,看望老乡们,并和当地政府建立起劳务输出沟通机制,以便更好保护凉山务工群众的权益,让他们安心在外务工。出现了布拖县20岁女孩吉布红英,看到家乡来的亲人和领导后,感动得泪流的惊喜场面。在走访中,陈忠义发现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有待提高,在他的推动下,凉山州创新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和项目,力争集中4年将12.73万贫困户适龄劳动力轮训一遍,目前已培训5.8万人。
    为了让自发搬迁和规划搬迁的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在陈忠义的推动下,凉山州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已自主搬迁农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妥善解决自发搬迁提供了具体方案。并组织开展精准识别,对识别出的5285户、21150人,全部落实“五个一”帮扶,为自发搬迁的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保障。
    “在脱贫攻坚中,要坚持‘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的原则。”陈忠义说,到2020年,凉山州要和全国同步脱贫奔康,问题和困难肯定少不了,但只要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两年我去的都是最穷最苦的地方。可即便是一贫如洗,老百姓也想留你做客,给你煮土豆。有这么善良、淳朴的群众,如果不努力,我会问心有愧。”
    一个我会问心有愧,道出了陈忠义的心。他一心想着群众,一心帮助群众,常到基层走访,解决了幼儿能进园读书、异地搬迁不丢下一人、安抚异地打工者的心、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已自主搬迁农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就是需要这样不客套、接地气、很实用的干部;需要到基层找问题,针对问题找对策,破难题,让件件事情落地有声,事事做实;让群众服服帖帖,干群齐心来攻脱贫。这样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完不成的脱贫攻坚任务。
    九支镇 李泽楷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问题从基层来 办法随问题来

    2018-10-30 15:49:46

    “不客套,接地气,很实用。”这是凉山州喜德县贺波洛乡尔吉村第一书记拉马文才对陈忠义开会调研风格的最大感受。(10月26日,四川日报)
    “不客套,接地气,很实用”,这是四川凉山州委副书记陈忠义开会、调研的最大风格。“不客套”,他深知因为干的都是脱贫攻坚最基层的事,面对的都是埋头苦干的基层干部和渴望脱贫的贫困群众,没有客套可讲;“接地气”,因为他的足迹已经踏遍大凉山的山山水水,所思所想都来自于脱贫攻坚的最基层、最前线;“很实用”,因为谈的都是贫困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困难、问题想办法,当然实用。“脱贫攻坚,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奔波在“赶考”路上,谈及脱贫攻坚“方法论”,55岁的陈忠义只有这12个字的感叹。
    脱贫攻坚,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实做细。陈忠义就是这样做的。他到喜德县乐武乡里柯惹村走访,有村民反映孩子上不了幼儿园。一细问,里柯惹村几个组之间隔着一座大山,山那头的孩子路远没法上幼儿园。在后来的走访中,他发现这还不是个案。为此,凉山州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深度调研,在有需要、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村二幼”,多点多源,让孩子们都能上幼儿园。
    一次,当陈忠义步行8个小时抵达雷波县九口乡九口村,听到彝族老乡讲起背着自家的核桃下山卖被人压价,又因为回家路太难走没法背回去只好贱卖时,他忍不住落泪。还在另一极度贫困村了解到,这个村有120户村民,其中贫困户100户将实施易地搬迁,而剩下的20户不属于贫困户,没有政策。“搬!”陈忠义说,要想各种办法让大家一起奔向新生活。他深入最基层,找到了在办公室想不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更给出了尽量把贫困群众搬到县城或者教育基础好的平坝地区。让“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整个家就有了希望”的圆满答案。
    陈忠义在走访贫困群众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只要有家庭成员外出务工的,家庭卫生条件就会好得多,思想观念更加开放,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精神面貌更足。在陈忠义看来,凉山的脱贫攻坚不仅是一场改变物质生活的大变革,也是一场改变贫困群众落后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必须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去年12月,陈忠义带着凉山州和各县人社部门的负责人,专程到凉山群众外出务工比较集中的广东佛山、东莞、惠州等地,看望老乡们,并和当地政府建立起劳务输出沟通机制,以便更好保护凉山务工群众的权益,让他们安心在外务工。出现了布拖县20岁女孩吉布红英,看到家乡来的亲人和领导后,感动得泪流的惊喜场面。在走访中,陈忠义发现贫困群众文化素质和劳动就业技能有待提高,在他的推动下,凉山州创新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整合各类培训资金和项目,力争集中4年将12.73万贫困户适龄劳动力轮训一遍,目前已培训5.8万人。
    为了让自发搬迁和规划搬迁的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在陈忠义的推动下,凉山州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已自主搬迁农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妥善解决自发搬迁提供了具体方案。并组织开展精准识别,对识别出的5285户、21150人,全部落实“五个一”帮扶,为自发搬迁的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保障。
    “在脱贫攻坚中,要坚持‘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的原则。”陈忠义说,到2020年,凉山州要和全国同步脱贫奔康,问题和困难肯定少不了,但只要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两年我去的都是最穷最苦的地方。可即便是一贫如洗,老百姓也想留你做客,给你煮土豆。有这么善良、淳朴的群众,如果不努力,我会问心有愧。”
    一个我会问心有愧,道出了陈忠义的心。他一心想着群众,一心帮助群众,常到基层走访,解决了幼儿能进园读书、异地搬迁不丢下一人、安抚异地打工者的心、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已自主搬迁农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就是需要这样不客套、接地气、很实用的干部;需要到基层找问题,针对问题找对策,破难题,让件件事情落地有声,事事做实;让群众服服帖帖,干群齐心来攻脱贫。这样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完不成的脱贫攻坚任务。
    九支镇 李泽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