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基层贪腐问题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命题。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期,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面对涉农资金这块“大蛋糕”,不少基层干部难抵诱惑,一些关键岗位腐败频发。以往基层纪委查办案件,往往“就事论事”,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着眼“动硬”“治标”,对“动脑”“治本”重视不足,导致某些领域、岗位“前腐后继”,查办案件成了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人民日报 2018年12月24日)
腐败为何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为什么有这么多“前腐后继”,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能腐败”的问题呢?套用句老生常谈的话,把权力锁进笼子,将权力晒在阳光下。从源头抓起,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做好标本兼治,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加强惩治力度,让贪腐之心望而生畏。金针去痼疾,猛药起沉疴。只有“铁”的制度,“强”的力度,“刚”的原则,筑牢权力的笼子,让腐败在权力的“笼子”外望而却步,这样才不会让“权力”脱缰跑马。
强化底线意识,让贪腐思想无处生根。翻开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腐败分子的履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本人不廉洁自律,不注重小事,不克制自己的贪欲。每一个都自觉遵守党纪国法,遵守社会公德,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管住自己,管好自己,腐败的思想就无处生长。
健全监督体制,让贪腐行为无机可乘。权力没有监督和约束,就如没有缰绳的马,随时都有“跑掉”的可能。只有将反腐败的体制化、机制化和法制化,健全监督体制,让社会和群众有效监督,让话语权力普遍下移,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才不会在藏污纳垢的黑箱,才不会给贪腐可乘之机。
(文/白米镇 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