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弘扬默默无闻的坚“守”精神

    2019-01-16 10:26:48

    我问你这么枯燥孤独的日子怎么受得了?你说,“谁能耐得住?但总得有个人吧”,我问你要守到什么时候?你说,“我要守到守不动为止”。守岛成为你的事业,在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坚守中,你用行动给我、给我们树起了标杆。(《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1日)
    王继才为了祖国,为了党和人民,为了这一面每天早晨在开山岛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默默的献出了自己32年的宝贵青春。这里没有奢华的生活,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家人的陪伴,甚至没有淡水,这里野草丛生,海风呼啸,人迹罕至,而王继才同志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坚守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性,艰苦卓绝的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邪恶势力面前更表现出了一位守岛卫士的凛然正气。这种“守到守不动为止”的精神值得全体党员干部学习。
    正如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他数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投资900万元、需要7年才能修建完成的京张铁路 。
    又如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只有十九岁的她,满怀着爱国奉献精神,只身前往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坚守才有希望,这是支月英同志的信念,这一“守”就是39年。三十九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三十九年,支月英同志满腔的爱国奉献精神,花白了自己的麻花辫,却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了光明,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
    正是无数像王继才、詹天佑、支月英这样充满爱国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走向了新时代。我们要学习他们胸怀祖国、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公私精神,默默无闻、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挺身而出、为国效力的爱国精神,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为标准,弘扬默默无闻的坚“守”精神,做到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争做基层一线的坚守者,新时代的奋斗者,爱国奉献的接力者,守护好属于自己的“开山岛”,让爱国奉献成为时代风尚。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榕右乡 肖艳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弘扬默默无闻的坚“守”精神

    2019-01-16 10:26:48

    我问你这么枯燥孤独的日子怎么受得了?你说,“谁能耐得住?但总得有个人吧”,我问你要守到什么时候?你说,“我要守到守不动为止”。守岛成为你的事业,在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坚守中,你用行动给我、给我们树起了标杆。(《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1日)
    王继才为了祖国,为了党和人民,为了这一面每天早晨在开山岛上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默默的献出了自己32年的宝贵青春。这里没有奢华的生活,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家人的陪伴,甚至没有淡水,这里野草丛生,海风呼啸,人迹罕至,而王继才同志没有一句怨言,默默坚守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性,艰苦卓绝的困难面前不低头,在邪恶势力面前更表现出了一位守岛卫士的凛然正气。这种“守到守不动为止”的精神值得全体党员干部学习。
    正如我国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他数年如一日坚守在一线,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投资900万元、需要7年才能修建完成的京张铁路 。
    又如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只有十九岁的她,满怀着爱国奉献精神,只身前往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坚守才有希望,这是支月英同志的信念,这一“守”就是39年。三十九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三十九年,支月英同志满腔的爱国奉献精神,花白了自己的麻花辫,却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了光明,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
    正是无数像王继才、詹天佑、支月英这样充满爱国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走向了新时代。我们要学习他们胸怀祖国、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公私精神,默默无闻、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挺身而出、为国效力的爱国精神,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为标准,弘扬默默无闻的坚“守”精神,做到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争做基层一线的坚守者,新时代的奋斗者,爱国奉献的接力者,守护好属于自己的“开山岛”,让爱国奉献成为时代风尚。

    作者:四川省合江县榕右乡 肖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