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第2期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文章强调,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学习中国历史上的吏治,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新华社1月15日电)
历史上的吏治,指的是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政绩。地方官是否清廉、公正、忠心、能干,直接体现了官僚体系运转是否良性,地方政绩是否卓著,民心是否向善。吏治,关于国家的根本、社稷的安危。地方吏治若颓废、黑暗,则官员腐败成风,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所以,吏治是历代官僚体系的核心内容。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个民族兴衰更替的见证,文字恰好是记录这些兴衰的载体,记载着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可以给与客观的真实地评价。
我们研究历史、借鉴经验,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的启示。以德治国、德主刑辅,是我们传统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成于大国治理的“中国模式”的精华也在于此。“德才兼备、以德为主”,正是当前我们用人的标准之一。《平语近人》第三集《国无德不兴》亦以立德为主题,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总书记常用“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阐述“德治”的作用,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用人要公正,干部自身要有担当,并且要把干部从琐碎的事情中超脱出来,感悟自身的使命和价值,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这才符合组织培养干部、任用干部的原则。用德、用廉、用能、用勤、用绩,在新时代中,这都是今后用人的方向。或许,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各地已经出台了更富有弹性的容错机制,遵纪守法、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但偶有小错的干部也不用畏首畏尾。
(佛荫镇 罗配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