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痕迹管理”演变成“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
2019-01-22 10:37:09
最近,四川省纪委下发《关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从2019年1月开始,全省利用6个月时间集中整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督查检查过多过滥,过度留痕,滥用属地管理,宣传标语口号散滥等5个方面突出问题。在集中整治过度留痕问题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除中央明确要求的留痕事项外,省、市、县自行提出的原则上一律取消。除中央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不得就单项工作印制专门工作记录本或要求单项工作用专门笔记本记录,不得把专本专用作为考核指标。一般不得要求下级报送日报、周报、月报、季报,不得要求事事做工作方案、事事组专卷备查,不得要求通过QQ、微信、专用APP等载体晒工作痕迹。优化考核指标,降低留痕事项在考核中的权重,增加工作实效和群众评价的权重。
毋庸置疑,“痕迹”是工作开展情况的佐证。“痕迹管理”本身并无过错,其本质是要推动党中央的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但如果在工作中只重留痕,表明“我来过”“我看过”“我讲过”,那么这样的“痕迹管理”就违背了推动工作落实的初衷。如果以笔记本的多寡来体现工作的细致,以记录的好坏来呈现工作落实的好坏,以检查笔记本来代替对工作的督导,变“痕迹管理”为“材料出政绩”“以材料论英雄”,那就把“痕迹管理”演变成“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比如,有报道称,少数地方和部门要求干部落实工作时都要“拍照留痕”,明确要求干部上报本人在工作现场的照片:有的干部去社区帮助捡拾垃圾被要求拍照为证,于是一些干部拍完照一哄而散;有的要求机关干部每周进村入户走访一次,并拍照上报,有的干部为减少下乡次数,竟一次带几套衣服摆拍;有的要求干部观看宣传教育类电影也要合影上报资料,大家不得不在看电影时集体合影。
“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上面的官僚主义催生了下面的形式主义。一方面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或相关部门作风不实,缺乏一种务实精神,到基层检查考核工作走马观花,不亲自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深入基层群众调查了解,重“材料”检查,轻“实干、政绩”考核;另一方面是检查太多太细,不管是计生、宣传还是党建,各项工作的检查考核都会被细化成分值,比如评价领导是否重视,要看“开过几次会、研究过多少次,是什么级别的会布置的”,还有的要求每月必须开会研讨一次,每一项都对应着相应的分值。为了应付检查,有些单位想出一个绝招:在同一个议题的会议中频繁变更会议室的电子条幅,换会议名称,拍照留念以备督导检查。
这样的“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就催生了两种结果:一是不管工作做的怎样,只要留痕就完事,有的工作演变成像演戏一样拍照留痕,有时候一项工作不过做了半小时,但写总结、拍照、装订材料却需要花几天。另一方面,还催生弄虚作假,根本就没有做的事也能编造出像模像样的整本的资料,把官僚主义者哄得喜笑颜开。
“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决不是一件,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中央政策的落实都带来巨大危害。一是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方面,有的领导干部表态多调门高,但行动少落实差,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文件”“层层开会安排部署”。这样造成在工作落实方面,会议一个接一个,检查评比走马灯,导致干部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抓落实。二是在检测落实方面,有的地方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一项工作刚开始就急于总结成绩、宣传典型,只要搞好“材料”就能出“ 政绩”。三是在履职履责方面,有的部门热衷于与下属单位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试图让下级的“责任状”成为自己的“免责单”。四是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总而言之,这种“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除了直接导致华而不实、弄虚作假工作作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影响基层事业健康发展,直接损害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外,也给基层干部增加了工作负担,使其工作多是抱怨和“无奈”,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坏境。
当然,要遏制“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也要我们的基层干部“真抓实做”,驱走身上的形式主义邪气,成为人民公仆。“人民公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党政的领导同志是把上层精神和下层工作连接起来的桥梁和纽带。要以迎难而上的锐气、啃硬骨头的狠劲、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地、抓实干。要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的精神贯彻下去,把党中央部署的任务细化到人,把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落实到位,把党中央提出的问题解决圆满。
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如期实现时不我待。各级党员干部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作为,以实干创新,脚踏实地抓落实、抓建设,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文/福宝镇 冯建华)
勿让“痕迹管理”演变成“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
2019-01-22 10:37:09
最近,四川省纪委下发《关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从2019年1月开始,全省利用6个月时间集中整治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四川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督查检查过多过滥,过度留痕,滥用属地管理,宣传标语口号散滥等5个方面突出问题。在集中整治过度留痕问题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除中央明确要求的留痕事项外,省、市、县自行提出的原则上一律取消。除中央明确规定外,任何部门不得就单项工作印制专门工作记录本或要求单项工作用专门笔记本记录,不得把专本专用作为考核指标。一般不得要求下级报送日报、周报、月报、季报,不得要求事事做工作方案、事事组专卷备查,不得要求通过QQ、微信、专用APP等载体晒工作痕迹。优化考核指标,降低留痕事项在考核中的权重,增加工作实效和群众评价的权重。
毋庸置疑,“痕迹”是工作开展情况的佐证。“痕迹管理”本身并无过错,其本质是要推动党中央的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但如果在工作中只重留痕,表明“我来过”“我看过”“我讲过”,那么这样的“痕迹管理”就违背了推动工作落实的初衷。如果以笔记本的多寡来体现工作的细致,以记录的好坏来呈现工作落实的好坏,以检查笔记本来代替对工作的督导,变“痕迹管理”为“材料出政绩”“以材料论英雄”,那就把“痕迹管理”演变成“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比如,有报道称,少数地方和部门要求干部落实工作时都要“拍照留痕”,明确要求干部上报本人在工作现场的照片:有的干部去社区帮助捡拾垃圾被要求拍照为证,于是一些干部拍完照一哄而散;有的要求机关干部每周进村入户走访一次,并拍照上报,有的干部为减少下乡次数,竟一次带几套衣服摆拍;有的要求干部观看宣传教育类电影也要合影上报资料,大家不得不在看电影时集体合影。
“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上面的官僚主义催生了下面的形式主义。一方面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或相关部门作风不实,缺乏一种务实精神,到基层检查考核工作走马观花,不亲自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深入基层群众调查了解,重“材料”检查,轻“实干、政绩”考核;另一方面是检查太多太细,不管是计生、宣传还是党建,各项工作的检查考核都会被细化成分值,比如评价领导是否重视,要看“开过几次会、研究过多少次,是什么级别的会布置的”,还有的要求每月必须开会研讨一次,每一项都对应着相应的分值。为了应付检查,有些单位想出一个绝招:在同一个议题的会议中频繁变更会议室的电子条幅,换会议名称,拍照留念以备督导检查。
这样的“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就催生了两种结果:一是不管工作做的怎样,只要留痕就完事,有的工作演变成像演戏一样拍照留痕,有时候一项工作不过做了半小时,但写总结、拍照、装订材料却需要花几天。另一方面,还催生弄虚作假,根本就没有做的事也能编造出像模像样的整本的资料,把官僚主义者哄得喜笑颜开。
“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决不是一件,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中央政策的落实都带来巨大危害。一是在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方面,有的领导干部表态多调门高,但行动少落实差,仅仅满足于“轮流圈阅”“层层转发文件”“层层开会安排部署”。这样造成在工作落实方面,会议一个接一个,检查评比走马灯,导致干部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抓落实。二是在检测落实方面,有的地方不重实效重包装,把精力都放在“材料美化”上,一项工作刚开始就急于总结成绩、宣传典型,只要搞好“材料”就能出“ 政绩”。三是在履职履责方面,有的部门热衷于与下属单位签订“责任状”,将责任下移,试图让下级的“责任状”成为自己的“免责单”。四是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总而言之,这种“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除了直接导致华而不实、弄虚作假工作作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影响基层事业健康发展,直接损害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外,也给基层干部增加了工作负担,使其工作多是抱怨和“无奈”,不能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社会坏境。
当然,要遏制“制造痕迹”的形式主义,也要我们的基层干部“真抓实做”,驱走身上的形式主义邪气,成为人民公仆。“人民公仆”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党政的领导同志是把上层精神和下层工作连接起来的桥梁和纽带。要以迎难而上的锐气、啃硬骨头的狠劲、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地、抓实干。要第一时间把党中央的精神贯彻下去,把党中央部署的任务细化到人,把党中央提出的要求落实到位,把党中央提出的问题解决圆满。
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如期实现时不我待。各级党员干部要有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作为,以实干创新,脚踏实地抓落实、抓建设,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文/福宝镇 冯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