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不能沦为“秀”
    
    2019-02-20 11:13:49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在精准,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如果在扶贫调研、送“水”到“根”后就“开闸”不管,精准“滴灌”很容易就会沦为一场“作秀”。(《“大水漫灌”,一刀切式的扶贫几多危害》2019年2月1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精准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各环节各方面。”精准设计和实施。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我们国家在扶贫工作中下了狠功夫,花了大力气,党员干部更是深入基层,考察实情,还有更多的驻村干部,用双脚丈量全村各个角落,村民的情况了然于胸,认真细致地了解每户贫困户基本情况,摸清“家底”,找到“病根”,为贫困群众建档立卡,实现一户一档。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只有在第一环节进行精准识别才能真的为扶贫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有了精准识别才有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意外丧失劳动能力,有的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面对不同的贫困原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扶贫实践工作来看,结合地方实际才能成效显著。而有的地方,行情没有了解透,一窝蜂搞养殖,不结合地方特色,结果在市场上栽跟头,扶贫资源也付诸东流。因此,只有实行精确扶持,扶贫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最近看到媒体报道称,某地一个县14个贫困村中有11个“拍脑袋”选择了大棚蔬菜产业,共新建大棚2200多亩,仅大棚造价就在2000万元以上,但多数都成了摆设。“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这就需要精准对接市场。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而不是一哄而上,同时也要按照市场需求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特色,紧扣“优势”做文章,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才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
让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抓住“精准”这个关键词,更好推动产业扶贫,才能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的发展机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文/福宝镇  冯建华)
    
 
    
    
    精准扶贫不能沦为“秀”
    
    2019-02-20 11:13:49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在精准,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如果在扶贫调研、送“水”到“根”后就“开闸”不管,精准“滴灌”很容易就会沦为一场“作秀”。(《“大水漫灌”,一刀切式的扶贫几多危害》2019年2月1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精准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各环节各方面。”精准设计和实施。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我们国家在扶贫工作中下了狠功夫,花了大力气,党员干部更是深入基层,考察实情,还有更多的驻村干部,用双脚丈量全村各个角落,村民的情况了然于胸,认真细致地了解每户贫困户基本情况,摸清“家底”,找到“病根”,为贫困群众建档立卡,实现一户一档。实践证明,精准扶贫只有在第一环节进行精准识别才能真的为扶贫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有了精准识别才有精确帮扶。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意外丧失劳动能力,有的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面对不同的贫困原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扶贫实践工作来看,结合地方实际才能成效显著。而有的地方,行情没有了解透,一窝蜂搞养殖,不结合地方特色,结果在市场上栽跟头,扶贫资源也付诸东流。因此,只有实行精确扶持,扶贫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最近看到媒体报道称,某地一个县14个贫困村中有11个“拍脑袋”选择了大棚蔬菜产业,共新建大棚2200多亩,仅大棚造价就在2000万元以上,但多数都成了摆设。“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路子,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这就需要精准对接市场。产业发展是经济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而不是一哄而上,同时也要按照市场需求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群众,形成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红利。这就需要精准对接特色,紧扣“优势”做文章,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才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制胜之道。
让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抓住“精准”这个关键词,更好推动产业扶贫,才能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的发展机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文/福宝镇  冯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