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教育扶贫 点亮凉山

    2018-08-16 10:44:47

    “卫星发射在西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州府所在地西昌闻名,还有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书写的“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等辉煌历史篇章。
      盛名之下,凉山实际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州辖17县市,其中11个民族聚居县为深度贫困县,截至2017年底,仍有贫困人口49.1万、贫困村1118个。
    千山迢迢,万水重重。今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凉山考察并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扶贫,成为凉山州整体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报)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凉山有彝、汉、藏、回、白、满、土家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万,其中彝族人口275.7万占52.92%,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当地持续贫困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的边缘化。教育缺失表现在凉山彝族农村成年人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文化边缘化表现在彝族乡民既不懂汉语文,也不能通过彝语文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导致他们与现代社会相隔膜和冲突,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中。即使能到城市打工,他们也因为存在文化障碍而遭受社会排斥和就业歧视,难以获得合法收入和公共服务,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和成果。
      而导致教育缺失的原因在于国家长期以来对乡村投入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凉山州2009年才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大量村小年久失修,没有公办教师,靠代课教师和支教老师维持教学。有许多村子还没有学校,学生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那些有公办教师的学校,因为条件艰苦,待遇低,教师们根本不安心在乡村工作,不能爱岗敬业,教学质量极差。另外,由于乡村没有普及幼儿教育,彝族孩子7-8岁才到学校学汉语,完全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在20-30分之间,许多孩子小学毕业了还是半文盲。由于看不到受教育带来的希望,大量学生小学毕业以后就辍学外流打工。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对凉山教育的投入确实有较大增长,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凉山考察并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见得教育扶贫的重要地位。教育扶贫,已然成为凉山州整体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凉山已有越来越多职校、高校参与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来。高山草莓、羊肚菌、西门塔尔牛、农家乐……在凉山各类院校专家、教师的奔走下,在这片“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丰饶土地上,彝族老百姓干劲十足,日子节节攀升。笔者相信,教育扶贫,点亮凉山,凉山的改变指日可待。
    作者:合江县南滩镇 徐万群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教育扶贫 点亮凉山

    2018-08-16 10:44:47

    “卫星发射在西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州府所在地西昌闻名,还有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书写的“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等辉煌历史篇章。
      盛名之下,凉山实际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州辖17县市,其中11个民族聚居县为深度贫困县,截至2017年底,仍有贫困人口49.1万、贫困村1118个。
    千山迢迢,万水重重。今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凉山考察并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扶贫,成为凉山州整体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报)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凉山有彝、汉、藏、回、白、满、土家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万,其中彝族人口275.7万占52.92%,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民族类别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
    通过查阅大量资料,笔者认为当地持续贫困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教育的缺失和文化的边缘化。教育缺失表现在凉山彝族农村成年人大多数是文盲和半文盲,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知识和劳动技能;文化边缘化表现在彝族乡民既不懂汉语文,也不能通过彝语文获取现代知识和信息,导致他们与现代社会相隔膜和冲突,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当中。即使能到城市打工,他们也因为存在文化障碍而遭受社会排斥和就业歧视,难以获得合法收入和公共服务,不能融入主流社会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机会和成果。
      而导致教育缺失的原因在于国家长期以来对乡村投入的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凉山州2009年才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大量村小年久失修,没有公办教师,靠代课教师和支教老师维持教学。有许多村子还没有学校,学生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那些有公办教师的学校,因为条件艰苦,待遇低,教师们根本不安心在乡村工作,不能爱岗敬业,教学质量极差。另外,由于乡村没有普及幼儿教育,彝族孩子7-8岁才到学校学汉语,完全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在20-30分之间,许多孩子小学毕业了还是半文盲。由于看不到受教育带来的希望,大量学生小学毕业以后就辍学外流打工。
    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对凉山教育的投入确实有较大增长,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凉山考察并明确指出,“最重要的,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见得教育扶贫的重要地位。教育扶贫,已然成为凉山州整体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凉山已有越来越多职校、高校参与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来。高山草莓、羊肚菌、西门塔尔牛、农家乐……在凉山各类院校专家、教师的奔走下,在这片“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丰饶土地上,彝族老百姓干劲十足,日子节节攀升。笔者相信,教育扶贫,点亮凉山,凉山的改变指日可待。
    作者:合江县南滩镇 徐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