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立足“显绩”谋“潜绩”,复兴路上促“功成”

    2018-03-14 14:39:01

    “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3月9日《人民网》)
    当年,胡适寄语大学毕业生“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表达了对即将融入社会、走向各自岗位的年轻人们的殷切希望。在当下,“功成不必在我”这一充满满满正能量的寄语,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怀,道出了共产党人独具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彻底摒弃了以“我”为中心的陈腐观念,走出了自我,将自己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洪流,真正践行起了“匹夫之责”。这是中国共产党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核心理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当年辛稼轩以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为己任,就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正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留与后人评说。稼轩先生在这里说的“生前身后名”,指的就是好口碑。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大局角度出发,要赢得“好口碑”,自然不是靠自我吹嘘,更不是用权力压制所能达到的,那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沉淀。正所谓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算真正的“政绩”,才是顺应时代的举措,才能“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
    “尽心尽力,未能十分尽职; 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这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任直隶巡抚时,曾题写在巡抚衙门的自警联,道出了为官者当如何正确看待“职”与“功”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为官者在本职工作中应“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何谓“尽心”?即竭尽心力。一个党员干部,只有把一颗“心”系在老百姓那一边,干起工作来才会动力十足。有的同志面对困难,动辄就说“我尽心”了,其实是另一种推诿之词罢了。真正的“竭尽心力”,就应当是全心全意的,不事张扬的。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可谓“尽力”!如果说“尽心”为人的思想潜意识,那么“尽力”就是在潜意识“指挥”下的行动。作为党员干部,为民请命就是自己的职责,倘若一天到晚抹稀泥,或结党营私、蝇营狗苟,那岂是“尽力”的表现?事业上永不知足,功劳上永不贪多,那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具体体现。这和那些“事情不干,新闻要上;工作要拖,电视要播”者形成鲜明对比。“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正是要求广大共产党人要处理好“奉献”与“清廉”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
    “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所谓“功成”,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眼前的困难,正如当前的脱贫攻坚,必须将阻碍脱贫致富的“堡垒”一个个拿下,是为“显绩”;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不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方能奠定百年基业,此是为“潜绩”。特别是对于后者,倘若产生“功成一定在我”之心,则会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因为真正的“功成”之时,恐怕只能让后人评说了。然而,正是这样的“潜绩”,才能汇聚起时代发展的洪流,并且生生不息。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古人云:“君子不图名利而名利随之”,其实不管“显绩”还是“潜绩”,只要真心为民付出了,奉献了,那就“必不唐捐”。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上的责任更重。在历史进程中立足现实做好“显绩”,更应放眼未来谋好“潜绩”。“不说功与过,是非任评说”,牢记一颗“初心”,扛起一份责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功成”,是共产党人的不二选择。
    (文/自怀镇 何竹梅)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区域在线
  • /

    立足“显绩”谋“潜绩”,复兴路上促“功成”

    2018-03-14 14:39:01

    “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3月9日《人民网》)
    当年,胡适寄语大学毕业生“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表达了对即将融入社会、走向各自岗位的年轻人们的殷切希望。在当下,“功成不必在我”这一充满满满正能量的寄语,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应当具备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怀,道出了共产党人独具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功成不必在我”,彻底摒弃了以“我”为中心的陈腐观念,走出了自我,将自己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洪流,真正践行起了“匹夫之责”。这是中国共产党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核心理念。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当年辛稼轩以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为己任,就是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责任,正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留与后人评说。稼轩先生在这里说的“生前身后名”,指的就是好口碑。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大局角度出发,要赢得“好口碑”,自然不是靠自我吹嘘,更不是用权力压制所能达到的,那是一种历史的自然沉淀。正所谓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算真正的“政绩”,才是顺应时代的举措,才能“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
    “尽心尽力,未能十分尽职; 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这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在任直隶巡抚时,曾题写在巡抚衙门的自警联,道出了为官者当如何正确看待“职”与“功”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为官者在本职工作中应“尽心尽力”“任劳任怨”,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何谓“尽心”?即竭尽心力。一个党员干部,只有把一颗“心”系在老百姓那一边,干起工作来才会动力十足。有的同志面对困难,动辄就说“我尽心”了,其实是另一种推诿之词罢了。真正的“竭尽心力”,就应当是全心全意的,不事张扬的。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可谓“尽力”!如果说“尽心”为人的思想潜意识,那么“尽力”就是在潜意识“指挥”下的行动。作为党员干部,为民请命就是自己的职责,倘若一天到晚抹稀泥,或结党营私、蝇营狗苟,那岂是“尽力”的表现?事业上永不知足,功劳上永不贪多,那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具体体现。这和那些“事情不干,新闻要上;工作要拖,电视要播”者形成鲜明对比。“为官之理在于讲奉献;为官之德在于清廉。”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正是要求广大共产党人要处理好“奉献”与“清廉”的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好口碑”。
    “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所谓“功成”,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眼前的困难,正如当前的脱贫攻坚,必须将阻碍脱贫致富的“堡垒”一个个拿下,是为“显绩”;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不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绳方能奠定百年基业,此是为“潜绩”。特别是对于后者,倘若产生“功成一定在我”之心,则会失去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因为真正的“功成”之时,恐怕只能让后人评说了。然而,正是这样的“潜绩”,才能汇聚起时代发展的洪流,并且生生不息。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古人云:“君子不图名利而名利随之”,其实不管“显绩”还是“潜绩”,只要真心为民付出了,奉献了,那就“必不唐捐”。我们正处在决胜全面小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肩上的责任更重。在历史进程中立足现实做好“显绩”,更应放眼未来谋好“潜绩”。“不说功与过,是非任评说”,牢记一颗“初心”,扛起一份责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功成”,是共产党人的不二选择。
    (文/自怀镇 何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