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党建领航聚民心:九江和融国际小区从“问题窝”到 “幸福家”的治理蜕变

    2025-10-21 17:07:07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祥)“住在这里,越来越像个家了。”在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蛟龙社区和融国际小区的休闲亭里,刚下完一盘象棋的张大爷擦着汗感慨。午后的阳光透过新栽的绿植洒在地面,几位老人正带着孩子在健身区玩耍,笑声顺着微风传遍整个小区。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窗明几净、邻里和睦的小区,曾因矛盾频发被居民戏称为“问题窝”。3300余名居民在党建引领的自治实践中,共同书写了从“怨声载道”到“和谐融洽”的蜕变故事。

    破局:从“90% 拒缴”到“99% 认缴”的信任重建

           “以前小区的脏乱差,现在想起来都头疼。”住了16年的老住户林阿姨,指着干净整洁的小区回忆。2009 年小区入住时,1252户住房与90家商铺的复杂格局,让管理问题频发:单元门常年虚掩,盗窃案时有发生;楼道“牛皮癣”层层叠加,防盗门上满是开锁广告;高空抛物隐患悬顶,曾有住户被塑料盆砸中肩膀;电梯常“罢工”,困住人是常事。

           更让居民窝火的是“霸气物业”:反映电梯故障,只得到 “等着!”的回应;投诉高空抛物,直接被怼“管不了,自己盯着”。这种蛮横态度加服务缺位,彻底激化矛盾。“物业管不好,凭啥交钱?”90%住户拒缴水电、物业费,物业因资金短缺进一步缩减服务,陷入恶性循环。

           转机在2018年7月出现。蛟龙社区党委针对小区困境,在和融国际小区成立临时党支部。“要解疙瘩,先建机制。”首任党支部书记王让先拍板,创新推动选举住户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构建“党支部牵头、两会协同、居民参与”框架,开展无数次的协商议事会,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会议的“议题清单”,逐一攻坚克难,倒逼物业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小区沉积的问题在多方努力下得到了化解。

           每月的议事会成为关键。“非机动车乱停堵消防通道,上周住户还和快递员吵架!”居民李大姐诉苦,王让先当即提议:“闲置区域改停车场,金边银角改为停车点,居民清理,物业划线装充电桩。”退休工人王师傅立刻响应:“我有三轮车,明天运垃圾!”

           随后几天,党员带头,年轻住户清理建筑垃圾,物业全程跟进实施,每日在群里同步进度。崭新停车线与充电桩落地时,居民围着“共建成果”不愿散去,大家感慨:“原来自己能改变小区,物业也能真心办事。”

           党支部趁热打铁,协调完成单元门禁安装。“以前睡前摸好几次门锁,现在刷脸进门,踏实!”住户小林说。更暖心的是物业主动服务:电梯旁贴“24小时检修热线”,响应时间从数天缩至半小时内;单元楼前设“阳光公示栏”,物业费收支、公共收益明细一目了然。

           此后,电梯梯控、高空抛物监控上岗。一次5楼住户扔塑料瓶,监控记录轨迹,物业未简单批评,而是联合住委会和监委会成员、网格员上门沟通,当事人当晚在楼栋群道歉。柔性引导让文明意识扎根。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监督帮助下,物业纠正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补齐了服务过程中的短板,用实际行动换来了居民的再次信任,信任重建也带来缴费率飞跃。物业经理笑着翻记录:“以前收费看脸色,现在居民主动交费。” 如今,物业费缴纳率从10%升至99%。最近业主满意度调查中,“服务贴心”“响应及时”成为高频词,曾经的“霸气物业”,成了居民口中的“贴心管家”。

    共建:从“袖手旁观”到“自治参与”的文化培育

           “将军!”上午 10 点过,小区休闲亭里笑声不断,张大爷正和邻居们围坐在一起下象棋。小区的3个休闲亭,是2023年小区治理的“得意之作”。当年,党支部牵头申报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用2万元保障资金撬动小区资金8万元,短时间就建成3个休闲亭和1处多功能休闲场所。

           “‘和谐亭’‘初心亭’名字都是我们自己取的。”住委会成员陈继春回忆,项目推进中,退休教师设计图纸,装修师傅义务指导施工,“每天都有人来帮忙,大家都为小区的改变出力”。这种共建模式在后续项目中不断复制,社区联合社会组织争取的8万元市级民生微项目资金,不仅打造了2处便民坊,更培育出“小区公益骨干队”“小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小区阳光舞蹈队”多个自治队伍。

           “尚邻文化”的培育让自治有了精神内核。党支部发起小区文化共建行动,居民们集思广益:退休美术老师带领孩子设计文化亭彩绘,老党员撰写邻里公约,年轻住户创作小区吉祥物 —— 双胞胎熊猫“小和”“小融”,寓意“和睦共融”。在小区的文化墙上,这些创作成果被精心展示,旁边印着蛟龙社区 “尚邻爱家”的治理理念。

           小区居民敬怀英时常来便民坊做志愿服务,她的缝补手艺在小区小有名气。“以前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现在帮邻居补补衣服,聊聊家常,心里暖烘烘的。”便民坊里,为特殊人群和老人免费理发、缝补的服务牌格外醒目,每月这里要接待近200位居民。老年活动中心 —“尚邻之家”更是热闹,棋牌室内不时传来笑声,茶水间飘出阵阵茶香,这里收取的低价服务费成为小区的公共收益,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维护,形成良性循环。

    共治:从“陌邻不往”到“守望相助”的网格力量

           “刘嬢,我又来了哦,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3 栋2单元的门刚打开,刘术琼就关心起82岁的刘玉英老人。

           刘术琼今年63岁,是小区监委会成员兼微网格员,在她的心里,20多户特殊家庭的需求记得清清楚楚。刘玉英老人双目失明,两个孙儿,大孙儿为照顾奶奶一直没找工作,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你总在家也不是办法,小区有志愿者,我也可以来帮忙照看,肯定没问题。”刘术琼连着上门劝说,大孙子最终外出上班。现在每逢节假日,刘术琼总会带些水果点心过来,帮老人剪指甲、打扫卫生,老人的孙儿常说:“刘嬢嬢一来,家里都亮堂了。”

           这些细碎的温暖,还藏在邻里矛盾的化解里。4栋80多岁的老人总爱捡废旧纸壳回家,堆得客厅过道都难下脚,媳妇为此天天跟老人拌嘴。刘术琼多次上门劝说后,婆媳俩的关系慢慢缓和了。

           刘术琼的脚步,是和融国际网格治理的缩影。在街道和社区指导下,党支部将小区划分为2个网格、24个微网格,如同毛细血管遍布小区每个角落,13名党员、24名流动党员和住委会、监委会成员组成的治理骨干,就是行走在网格里的“活地图”。“网格虽小,却装着家家户户的难处。”王让先感慨道。从网格员照看特殊家庭,调解邻里纠纷,这些“小事”都在网格内解决,而遇到车位纠纷、资金短缺等“大事”,则由党支部统筹协调,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解决”。

           每月26日的“爱邻议事日”是小区的“治理闹钟”。住户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物业、居民代表围坐一堂,把问题摆上台面解决。2025年,居民张女士就通过这个平台挽回了损失 —— 她在中介处购买的“56 号车位”实为小区酒店专用车位,和实际购买的小区“56 号车位”不相符,中介拒不退款。住委会、监委会成员和网格员连续两周组织协商,摆合同条款、找物业做证,最终中介全额退款并道歉。

           温情在小区不断传递。物业经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人情账”,记录着居民的婚丧嫁娶,每次都会代表物业送去祝福或慰问。每年重阳节,60岁以上女性、65岁以上男性居民都会收到物业发放的大米。2023年开始,2栋居民唐军夫妇先后患病,家庭陷入困境,住委会和监委会组织小区居民发起捐助,党员带头捐款,居民们送来米面油,党支部还争取到社区党员关爱资金,最终筹集9000余元。

    蝶变:小家融成幸福大家

           如今的和融国际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笑声不断,健身场上活力满满,便民坊里针线穿梭。从“问题窝”到“幸福家”的蜕变,印证着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 当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当居民成为主人公,就能织就一张覆盖民生冷暖的幸福网。

           九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和融国际小区的蝶变,是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群众,久久为功的治理成效,是“党建引领、群众有感”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当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文化纽带联结起千家万户,租赁小区也能变成幸福家园。正如“小和”“小融”的寓意,3300 颗心在此相融,织就了一张名为“幸福”的大网。

           采访离开时,小区文化墙上的“小和”“小融”吉祥物格外醒目。从 90% 拒缴到 99% 认缴,从“袖手旁观”到“自治参与”,从“陌邻不往”到“守望相助”,和融国际的蜕变印证着:党建引领是定盘星,群众参与是源动力。正如九江街道相关负责人所言,真正有效的治理,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动,而是“群众有感”的双向奔赴——当居民能在休闲亭里舒心下棋,能在便民坊里安心缝补,能在网格员的帮扶中感受到暖意,每个看似微小的“有感瞬间”,都会成为将小家融成幸福大家的力量。而这,正是和融国际小区留给基层治理最珍贵的启示。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党建领航聚民心:九江和融国际小区从“问题窝”到 “幸福家”的治理蜕变

    2025-10-21 17:07:07 来源:西部经济网

           本网讯(记者 李祥)“住在这里,越来越像个家了。”在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蛟龙社区和融国际小区的休闲亭里,刚下完一盘象棋的张大爷擦着汗感慨。午后的阳光透过新栽的绿植洒在地面,几位老人正带着孩子在健身区玩耍,笑声顺着微风传遍整个小区。很难想象,这个如今窗明几净、邻里和睦的小区,曾因矛盾频发被居民戏称为“问题窝”。3300余名居民在党建引领的自治实践中,共同书写了从“怨声载道”到“和谐融洽”的蜕变故事。

    破局:从“90% 拒缴”到“99% 认缴”的信任重建

           “以前小区的脏乱差,现在想起来都头疼。”住了16年的老住户林阿姨,指着干净整洁的小区回忆。2009 年小区入住时,1252户住房与90家商铺的复杂格局,让管理问题频发:单元门常年虚掩,盗窃案时有发生;楼道“牛皮癣”层层叠加,防盗门上满是开锁广告;高空抛物隐患悬顶,曾有住户被塑料盆砸中肩膀;电梯常“罢工”,困住人是常事。

           更让居民窝火的是“霸气物业”:反映电梯故障,只得到 “等着!”的回应;投诉高空抛物,直接被怼“管不了,自己盯着”。这种蛮横态度加服务缺位,彻底激化矛盾。“物业管不好,凭啥交钱?”90%住户拒缴水电、物业费,物业因资金短缺进一步缩减服务,陷入恶性循环。

           转机在2018年7月出现。蛟龙社区党委针对小区困境,在和融国际小区成立临时党支部。“要解疙瘩,先建机制。”首任党支部书记王让先拍板,创新推动选举住户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构建“党支部牵头、两会协同、居民参与”框架,开展无数次的协商议事会,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会议的“议题清单”,逐一攻坚克难,倒逼物业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小区沉积的问题在多方努力下得到了化解。

           每月的议事会成为关键。“非机动车乱停堵消防通道,上周住户还和快递员吵架!”居民李大姐诉苦,王让先当即提议:“闲置区域改停车场,金边银角改为停车点,居民清理,物业划线装充电桩。”退休工人王师傅立刻响应:“我有三轮车,明天运垃圾!”

           随后几天,党员带头,年轻住户清理建筑垃圾,物业全程跟进实施,每日在群里同步进度。崭新停车线与充电桩落地时,居民围着“共建成果”不愿散去,大家感慨:“原来自己能改变小区,物业也能真心办事。”

           党支部趁热打铁,协调完成单元门禁安装。“以前睡前摸好几次门锁,现在刷脸进门,踏实!”住户小林说。更暖心的是物业主动服务:电梯旁贴“24小时检修热线”,响应时间从数天缩至半小时内;单元楼前设“阳光公示栏”,物业费收支、公共收益明细一目了然。

           此后,电梯梯控、高空抛物监控上岗。一次5楼住户扔塑料瓶,监控记录轨迹,物业未简单批评,而是联合住委会和监委会成员、网格员上门沟通,当事人当晚在楼栋群道歉。柔性引导让文明意识扎根。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监督帮助下,物业纠正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补齐了服务过程中的短板,用实际行动换来了居民的再次信任,信任重建也带来缴费率飞跃。物业经理笑着翻记录:“以前收费看脸色,现在居民主动交费。” 如今,物业费缴纳率从10%升至99%。最近业主满意度调查中,“服务贴心”“响应及时”成为高频词,曾经的“霸气物业”,成了居民口中的“贴心管家”。

    共建:从“袖手旁观”到“自治参与”的文化培育

           “将军!”上午 10 点过,小区休闲亭里笑声不断,张大爷正和邻居们围坐在一起下象棋。小区的3个休闲亭,是2023年小区治理的“得意之作”。当年,党支部牵头申报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用2万元保障资金撬动小区资金8万元,短时间就建成3个休闲亭和1处多功能休闲场所。

           “‘和谐亭’‘初心亭’名字都是我们自己取的。”住委会成员陈继春回忆,项目推进中,退休教师设计图纸,装修师傅义务指导施工,“每天都有人来帮忙,大家都为小区的改变出力”。这种共建模式在后续项目中不断复制,社区联合社会组织争取的8万元市级民生微项目资金,不仅打造了2处便民坊,更培育出“小区公益骨干队”“小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小区阳光舞蹈队”多个自治队伍。

           “尚邻文化”的培育让自治有了精神内核。党支部发起小区文化共建行动,居民们集思广益:退休美术老师带领孩子设计文化亭彩绘,老党员撰写邻里公约,年轻住户创作小区吉祥物 —— 双胞胎熊猫“小和”“小融”,寓意“和睦共融”。在小区的文化墙上,这些创作成果被精心展示,旁边印着蛟龙社区 “尚邻爱家”的治理理念。

           小区居民敬怀英时常来便民坊做志愿服务,她的缝补手艺在小区小有名气。“以前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现在帮邻居补补衣服,聊聊家常,心里暖烘烘的。”便民坊里,为特殊人群和老人免费理发、缝补的服务牌格外醒目,每月这里要接待近200位居民。老年活动中心 —“尚邻之家”更是热闹,棋牌室内不时传来笑声,茶水间飘出阵阵茶香,这里收取的低价服务费成为小区的公共收益,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维护,形成良性循环。

    共治:从“陌邻不往”到“守望相助”的网格力量

           “刘嬢,我又来了哦,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3 栋2单元的门刚打开,刘术琼就关心起82岁的刘玉英老人。

           刘术琼今年63岁,是小区监委会成员兼微网格员,在她的心里,20多户特殊家庭的需求记得清清楚楚。刘玉英老人双目失明,两个孙儿,大孙儿为照顾奶奶一直没找工作,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你总在家也不是办法,小区有志愿者,我也可以来帮忙照看,肯定没问题。”刘术琼连着上门劝说,大孙子最终外出上班。现在每逢节假日,刘术琼总会带些水果点心过来,帮老人剪指甲、打扫卫生,老人的孙儿常说:“刘嬢嬢一来,家里都亮堂了。”

           这些细碎的温暖,还藏在邻里矛盾的化解里。4栋80多岁的老人总爱捡废旧纸壳回家,堆得客厅过道都难下脚,媳妇为此天天跟老人拌嘴。刘术琼多次上门劝说后,婆媳俩的关系慢慢缓和了。

           刘术琼的脚步,是和融国际网格治理的缩影。在街道和社区指导下,党支部将小区划分为2个网格、24个微网格,如同毛细血管遍布小区每个角落,13名党员、24名流动党员和住委会、监委会成员组成的治理骨干,就是行走在网格里的“活地图”。“网格虽小,却装着家家户户的难处。”王让先感慨道。从网格员照看特殊家庭,调解邻里纠纷,这些“小事”都在网格内解决,而遇到车位纠纷、资金短缺等“大事”,则由党支部统筹协调,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解决”。

           每月26日的“爱邻议事日”是小区的“治理闹钟”。住户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物业、居民代表围坐一堂,把问题摆上台面解决。2025年,居民张女士就通过这个平台挽回了损失 —— 她在中介处购买的“56 号车位”实为小区酒店专用车位,和实际购买的小区“56 号车位”不相符,中介拒不退款。住委会、监委会成员和网格员连续两周组织协商,摆合同条款、找物业做证,最终中介全额退款并道歉。

           温情在小区不断传递。物业经理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人情账”,记录着居民的婚丧嫁娶,每次都会代表物业送去祝福或慰问。每年重阳节,60岁以上女性、65岁以上男性居民都会收到物业发放的大米。2023年开始,2栋居民唐军夫妇先后患病,家庭陷入困境,住委会和监委会组织小区居民发起捐助,党员带头捐款,居民们送来米面油,党支部还争取到社区党员关爱资金,最终筹集9000余元。

    蝶变:小家融成幸福大家

           如今的和融国际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笑声不断,健身场上活力满满,便民坊里针线穿梭。从“问题窝”到“幸福家”的蜕变,印证着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 当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当居民成为主人公,就能织就一张覆盖民生冷暖的幸福网。

           九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和融国际小区的蝶变,是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群众,久久为功的治理成效,是“党建引领、群众有感”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党组织成为主心骨,当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当文化纽带联结起千家万户,租赁小区也能变成幸福家园。正如“小和”“小融”的寓意,3300 颗心在此相融,织就了一张名为“幸福”的大网。

           采访离开时,小区文化墙上的“小和”“小融”吉祥物格外醒目。从 90% 拒缴到 99% 认缴,从“袖手旁观”到“自治参与”,从“陌邻不往”到“守望相助”,和融国际的蜕变印证着:党建引领是定盘星,群众参与是源动力。正如九江街道相关负责人所言,真正有效的治理,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动,而是“群众有感”的双向奔赴——当居民能在休闲亭里舒心下棋,能在便民坊里安心缝补,能在网格员的帮扶中感受到暖意,每个看似微小的“有感瞬间”,都会成为将小家融成幸福大家的力量。而这,正是和融国际小区留给基层治理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