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四川造”大突破: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2025-09-25 13:25:08 来源:西部经济网

     9月25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会上,科技厅副厅长吴家桦介绍,去年5月,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制造、先进材料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专项启动以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陆续涌现。

    具体来看,在人工智能方面,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实现“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在机器人方面,“绵阳造”四足机器狼亮相九三阅兵式,“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成都世运会。在清洁能源装备方面,“德阳造”世界首台、最大单机容量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制捷报频传,相关关键部件接续通过验收。在生物制造方面,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方面的“四川造”抗体偶联药物获批上市。

    在组织这些重大科技项目上有哪些改革措施?吴家桦介绍,我省围绕23个攻关方向布局74项重点任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三个方面改革。

    一是加强创新资源统筹,集中力量开展攻坚突破。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办统筹职能,会同发改、经信、教育、财政等部门形成合力,对六个专项予以重点支持。在经费上,省级财政强力保障,截至目前,已布局重大科技项目102个,省级财政投入9.23亿元,近期还将启动项目58个。同时,在出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链专项支持政策时,均将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重要举措,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

    二是改革项目生成方式,任务遴选紧扣产业需求。在征集科技需求时,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和“15+N”重点产业链,围绕迫切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难题,面向在川链主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开展常态化科技需求征集。筛选科技需求时,在过去邀请技术专家、企业专家的基础上,邀请创投基金的资深投资人,瞄准四川有基础、产业有前景、全国能领先的优势领域多维度遴选任务,进一步提高攻关方向与产业所需的“契合度”。

    三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遴选攻关单位时,更多支持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大兵团作战式”联合攻关,其中63个项目由企业直接牵头。为缩短“实验室成果”变为“工厂产品”的周期,在布局攻关任务时,就明确了联合攻关的企业为产出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不仅提高了攻关的针对性、有效性,还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四川造”大突破: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2025-09-25 13:25:08 来源:西部经济网

     9月25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会上,科技厅副厅长吴家桦介绍,去年5月,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部署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清洁能源、生物制造、先进材料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专项启动以来,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一批标志性产品陆续涌现。

    具体来看,在人工智能方面,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实现“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在机器人方面,“绵阳造”四足机器狼亮相九三阅兵式,“成都造”人形机器人应用于成都世运会。在清洁能源装备方面,“德阳造”世界首台、最大单机容量500兆瓦冲击式水电机组研制捷报频传,相关关键部件接续通过验收。在生物制造方面,全球首个在肺癌适应症方面的“四川造”抗体偶联药物获批上市。

    在组织这些重大科技项目上有哪些改革措施?吴家桦介绍,我省围绕23个攻关方向布局74项重点任务,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三个方面改革。

    一是加强创新资源统筹,集中力量开展攻坚突破。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办统筹职能,会同发改、经信、教育、财政等部门形成合力,对六个专项予以重点支持。在经费上,省级财政强力保障,截至目前,已布局重大科技项目102个,省级财政投入9.23亿元,近期还将启动项目58个。同时,在出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链专项支持政策时,均将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重要举措,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

    二是改革项目生成方式,任务遴选紧扣产业需求。在征集科技需求时,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和“15+N”重点产业链,围绕迫切需要解决的“卡脖子”难题,面向在川链主企业、科技型骨干企业,开展常态化科技需求征集。筛选科技需求时,在过去邀请技术专家、企业专家的基础上,邀请创投基金的资深投资人,瞄准四川有基础、产业有前景、全国能领先的优势领域多维度遴选任务,进一步提高攻关方向与产业所需的“契合度”。

    三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遴选攻关单位时,更多支持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大兵团作战式”联合攻关,其中63个项目由企业直接牵头。为缩短“实验室成果”变为“工厂产品”的周期,在布局攻关任务时,就明确了联合攻关的企业为产出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不仅提高了攻关的针对性、有效性,还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