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 四川科技人才这样评

    2025-09-25 13:17:52 来源:西部经济网

     9月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科技厅副厅长吴家桦围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这两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作介绍。

    吴家桦介绍,四川是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地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也是源自四川的一项原创性改革。

    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方面,聚焦“评什么”,四川针对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4类人才,构建了差异化的分类评价体系。聚焦“谁来评”,通过完善科研任务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统筹同行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社会评价、引入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科学公正的科技人才评价格局。聚焦“怎么评”,实行基层人才特殊评价制度,对长期在艰苦地区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优化评价权重并给予倾斜;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措施,不将资历和以往研究成果作为青年人才主要评价依据或限制性条件。聚焦“怎么用”,重点在科技项目、科研自主权、科技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将人才类项目纳入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其科研经费配置等自主权。

    “试点以来,我省已优化评价标准50余项,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吴家桦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分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加快健全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

    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方面,四川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等,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破解“不愿转”思想上,明确科研单位可通过约定比例赋权、完全比例赋权、单位让渡权属等形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消除“不敢转”顾虑上,科技成果形成资产前实行台账管理,科技成果形成无形资产可在国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实行单独标识管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走出“不想转”困境上,科研单位享有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对科研单位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的,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解决“不会转”难题上,通过实施“聚源兴川”行动、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建立“1+N”中试服务体系、培养技术转移人才等,全面加强成果供需对接服务。

    吴家桦介绍,目前,全省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赋权2905项,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7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245亿元。下一步,将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进一步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打消科研单位深化改革的顾虑。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 四川科技人才这样评

    2025-09-25 13:17:52 来源:西部经济网

     9月25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科技厅副厅长吴家桦围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这两项改革的进展情况作介绍。

    吴家桦介绍,四川是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地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也是源自四川的一项原创性改革。

    在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方面,聚焦“评什么”,四川针对重大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4类人才,构建了差异化的分类评价体系。聚焦“谁来评”,通过完善科研任务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统筹同行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社会评价、引入学术团体和专业机构第三方评价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权责明晰、科学公正的科技人才评价格局。聚焦“怎么评”,实行基层人才特殊评价制度,对长期在艰苦地区一线工作的科研人员优化评价权重并给予倾斜;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评价措施,不将资历和以往研究成果作为青年人才主要评价依据或限制性条件。聚焦“怎么用”,重点在科技项目、科研自主权、科技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将人才类项目纳入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建立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其科研经费配置等自主权。

    “试点以来,我省已优化评价标准50余项,惠及科技人才超3万名。”吴家桦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分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加快健全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

    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方面,四川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等,将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破解“不愿转”思想上,明确科研单位可通过约定比例赋权、完全比例赋权、单位让渡权属等形式,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者长期使用权。消除“不敢转”顾虑上,科技成果形成资产前实行台账管理,科技成果形成无形资产可在国资管理信息系统中实行单独标识管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形成的国有股权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走出“不想转”困境上,科研单位享有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对科研单位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的,视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行为。解决“不会转”难题上,通过实施“聚源兴川”行动、推广“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建立“1+N”中试服务体系、培养技术转移人才等,全面加强成果供需对接服务。

    吴家桦介绍,目前,全省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赋权2905项,合作或新成立公司77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近245亿元。下一步,将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进一步为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松绑减负,打消科研单位深化改革的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