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13:10:33 来源:西部经济网
9月25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路松明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主要成就,从综合能力、创新平台、技术攻关、创新主体、人才高地、区域协同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比2020年增长40%以上,企业和政府的投入意愿和能力持续增强;14所高校138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所高校的6个学科位列全球TOP1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等科技创新产出量质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31.9%提高到40.9%,增长9个百分点。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0%。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取得多项突破性科学发现、跻身世界一流,“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创造多项运行纪录等;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四川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布局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成为吸引和集聚顶尖人才、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圆满完成嫦娥六号、天问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配套任务,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等;在电子信息领域,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四川造”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柔性显示屏出货量全国领先等;在装备制造领域,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新定义巨型水电机组的可靠性标准,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开启工程应用等;在生物医药领域,首款TROP2国产抗体偶联药物获批上市,全球首款重组三价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国内首台有望“秒杀”癌细胞的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试验等;在先进材料领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到50%、35%,航空级海绵钛、硅基负极材料等多项新技术、新产品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3万家,是2020年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长达2.4万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绿氢、人形机器人等9个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已提高到6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2020年增长58.4%;国省级孵化载体达到565个,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创新开展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大力实施“天府科创贷”等,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大力实施“萃青工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60%以上,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作用日益凸显;全面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通过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等措施,使四川特别是成都已经成为全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加速优化。在川渝科技协同创新方面,中央科技委出台专门的顶层设计文件,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连续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共建川渝联合重点实验室11个;在省内区域创新布局方面,发挥成都、绵阳两大创新主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布局建设德阳、泸州、宜宾、南充等特色创新高地,支持其他市(州)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合作模式,带动全省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四川在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六方面努力四川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不仅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重要的四川力量。
2025-09-25 13:10:33 来源:西部经济网
9月25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路松明围绕四川“十四五”时期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主要成就,从综合能力、创新平台、技术攻关、创新主体、人才高地、区域协同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综合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省研发经费投入预计达到1500亿元左右、比2020年增长40%以上,企业和政府的投入意愿和能力持续增强;14所高校138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2所高校的6个学科位列全球TOP10,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600亿元,比2020年翻了一番等科技创新产出量质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020年的31.9%提高到40.9%,增长9个百分点。2024年全省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核技术应用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超过20%。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在川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5个,形成了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的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取得多项突破性科学发现、跻身世界一流,“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创造多项运行纪录等;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四川科技创新优势领域,布局建设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成为吸引和集聚顶尖人才、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比如在航空航天领域,圆满完成嫦娥六号、天问一号等国家重大工程配套任务,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发射等;在电子信息领域,国际首款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发布,“四川造”C86芯片实现大规模国产替代,柔性显示屏出货量全国领先等;在装备制造领域,白鹤滩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重新定义巨型水电机组的可靠性标准,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开启工程应用等;在生物医药领域,首款TROP2国产抗体偶联药物获批上市,全球首款重组三价新冠疫苗获批紧急使用,国内首台有望“秒杀”癌细胞的Flash放疗设备进入临床试验等;在先进材料领域,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提升到50%、35%,航空级海绵钛、硅基负极材料等多项新技术、新产品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主体活力持续迸发。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3万家,是2020年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长达2.4万家;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绿氢、人形机器人等9个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承担的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的比例已提高到6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2020年增长58.4%;国省级孵化载体达到565个,深入实施“聚源兴川”行动,创新开展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双向揭榜挂帅”,促成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大力实施“天府科创贷”等,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建设。持续实施“天府英才”工程,在川两院院士达到67人,研发人员突破40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达到454万人;大力实施“萃青工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负责人的比例达到60%以上,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的作用日益凸显;全面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通过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等措施,使四川特别是成都已经成为全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加速优化。在川渝科技协同创新方面,中央科技委出台专门的顶层设计文件,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连续举办两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共建川渝联合重点实验室11个;在省内区域创新布局方面,发挥成都、绵阳两大创新主引擎的辐射带动作用,布局建设德阳、泸州、宜宾、南充等特色创新高地,支持其他市(州)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合作模式,带动全省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四川在建设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六方面努力四川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不仅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重要的四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