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大同边境派出所:深山里,那抹温暖人心的“警察蓝”

    2025-09-23 14:58:29 来源:西部经济网

    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部的大同乡,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处,群山环抱,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这里距离县城遥远,道路崎岖险峻,是名副其实的“天边之乡”。

    民警利用日常走访时机向辖区群众宣讲法律法规。

    喀什边境管理支队大同边境派出所驻守于此,他们的故事,不像急促的警笛,更像一本用脚步写就的“大同书”,书页间夹杂着风雪、暖阳和人间烟火气。

    “网格+联动”应急体系守护辖区安全

    大同乡自然环境恶劣,夏季洪灾频发,且是游客探险遇困的高发地。派出所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视为首要任务,逐步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 “网格化预警+联动式应急”工作体系。

    2024年,派出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4个网格,实行驻村民警分片包干负责制,确保警力覆盖无死角。同时,建立 “日常巡逻+重点盯防” 机制,无论白昼黑夜,巡逻警力始终在线。

    9月17日11时许,民警正在夜间巡逻中,第一时间发现因驾驶员分神而撞上路边的村民车辆,迅速设置警示、联系救援,避免了二次事故。

    民警在辖区开展巡逻时发现被风吹倒横卧道路的线路,第一时间在此设置警力保障道路安全同行。

    仅4月一个月,民警们就为被困游客更换了七八次轮胎。“很多时候都是群众直接打电话来,我们知道后马上就去帮忙。”民警库那吉说。

    面对重大灾情,派出所主动与乡政府、村委会、卫生院等力量联动,形成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2022年,卡提力克牧场遭遇特大洪水,道路尽数冲毁。由民警与村民组成的抢险队第一时间深入灾区,采用 “分工协作、分段作业” 的方法,坚守一线十余天,移走了淤泥和巨石。当道路重新畅通,全体村民送来的锦旗,红得像高原的晚霞。这条路,如今也成为了村民口头的“警民连心路”。

    今年8月13日,因洪水断道,5名陕西游客被困,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不仅开放警务室提供食宿,还联动寻找安全区域搭建帐篷,提供了全方位的安置保障。

    这套体系在极限挑战中经受住了考验,也护住了大同乡的平安与祥和。

    “档案+结对”帮扶机制谱写警民情深

    这里的警务,是“移动”的。派出所的民警们深知,在幅员辽阔的高原,等待报警不如主动走近。他们的“办公室”设在滚滚的车轮上,设在秋天的打谷场边,设在杏花盛开的民宿庭院里。

    副所长鲁源杰常说:“百姓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阵地就在哪里。”秋收时节,民警们深入田间,一边帮忙抢收,一边了解民情;旅游旺季,他们则化身“安全向导”,提前排查隐患,深夜护航平安。

    对于辖区的8户孤寡老人而言,派出所更是一座“会走动的靠山”,针对制定出“定期走访+节日慰问+应急帮扶”的个性化方案。

    再依那甫和艾力买买提老夫妇年近七旬,儿子因故无法赡养,生活艰难。驻村民警库那吉和卡米力江就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利用节假日为他们送煤、劈柴、打苞谷,无微不至地照料。

    今年3月,老人家中因烟囱火星飘落牛棚引发火灾,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扑救,保住了老人的家和牲畜。“他们就像我们的儿女一样!”老人逢人便夸。

    事后,库那吉的笔记本上,在再依那甫老人的名字旁,又默默记下一条:“烟囱需加固。” “一户一档案” 里记录的是冰冷的条款,但民警用心血填写的却是滚烫的亲情。

    民警卡米力江在这里戍边24年,妻子是大同乡卫生院的医生。多年来,夫妻俩一边忙工作,一边把大部分休息时间用来照顾老人。“群众的事,就是咱自家的事。”卡米力江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1997年出生的吐尔逊江·斯马义长期照顾8旬孤老买塔布,直到老人被侄子接回家安享晚年;民警叶葳持续关照独居老人处里潘,也持续到其儿子决心返乡尽孝为止。仅库如克栏杆村就有3户这样的老人得到了民警们亲人般的关怀。

    如今,在大同乡,照顾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的中华传统美德已广泛延申,也成为了民警们心照不宣的派出所“传统”。

    “三步”多元化解法筑牢基层和谐根基

    深山里的矛盾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化升级。大同边境派出所总结出 “预警排查、多元调解、回访巩固” 的“三步”工作法,巧妙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7月20日,辖区一名包工头与工人因工资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原本4.5万元的工程,包工头只愿付3万元,工人一气之下破坏了已完工的门窗和吊顶。民警介入先采取“背对背”沟通稳定情绪,再组织“面对面”谈判,最后引入司法所力量促成书面协议,避免了事态扩大。

    还有一次,两户村民因牦牛标记不清争抢不休,一直闹到村委会。民警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多方取证,最终公正地解决了这起纠纷,让两家人重归于好。

    在秋收时节,民警走进田间地头将办理好的证件送到群众手中。

    派出所的工作不止于化解当下矛盾,更着眼于未来。

    民警们关心青少年的发展,在每年高考结束后,利用走访、家访的方式与落榜学子谈理想、谈未来,帮助学子就个人喜好、发展方向挑选职业、技术院校,联系就业门路,还向退休赋闲在家的老所长请教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只为给年轻人铺就更宽广的道路,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的根基。

    在这群山之中,大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早已将“人民”二字刻在心中,他们不仅是边境安全的守护者,更是群众离不开的“家里人”。那一抹温暖的“警察蓝”,早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色彩。(李展朋 倾稼润)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大同边境派出所:深山里,那抹温暖人心的“警察蓝”

    2025-09-23 14:58:29 来源:西部经济网

    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东部的大同乡,地处帕米尔高原深处,群山环抱,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这里距离县城遥远,道路崎岖险峻,是名副其实的“天边之乡”。

    民警利用日常走访时机向辖区群众宣讲法律法规。

    喀什边境管理支队大同边境派出所驻守于此,他们的故事,不像急促的警笛,更像一本用脚步写就的“大同书”,书页间夹杂着风雪、暖阳和人间烟火气。

    “网格+联动”应急体系守护辖区安全

    大同乡自然环境恶劣,夏季洪灾频发,且是游客探险遇困的高发地。派出所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视为首要任务,逐步建立起一套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 “网格化预警+联动式应急”工作体系。

    2024年,派出所将辖区科学划分为4个网格,实行驻村民警分片包干负责制,确保警力覆盖无死角。同时,建立 “日常巡逻+重点盯防” 机制,无论白昼黑夜,巡逻警力始终在线。

    9月17日11时许,民警正在夜间巡逻中,第一时间发现因驾驶员分神而撞上路边的村民车辆,迅速设置警示、联系救援,避免了二次事故。

    民警在辖区开展巡逻时发现被风吹倒横卧道路的线路,第一时间在此设置警力保障道路安全同行。

    仅4月一个月,民警们就为被困游客更换了七八次轮胎。“很多时候都是群众直接打电话来,我们知道后马上就去帮忙。”民警库那吉说。

    面对重大灾情,派出所主动与乡政府、村委会、卫生院等力量联动,形成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2022年,卡提力克牧场遭遇特大洪水,道路尽数冲毁。由民警与村民组成的抢险队第一时间深入灾区,采用 “分工协作、分段作业” 的方法,坚守一线十余天,移走了淤泥和巨石。当道路重新畅通,全体村民送来的锦旗,红得像高原的晚霞。这条路,如今也成为了村民口头的“警民连心路”。

    今年8月13日,因洪水断道,5名陕西游客被困,派出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不仅开放警务室提供食宿,还联动寻找安全区域搭建帐篷,提供了全方位的安置保障。

    这套体系在极限挑战中经受住了考验,也护住了大同乡的平安与祥和。

    “档案+结对”帮扶机制谱写警民情深

    这里的警务,是“移动”的。派出所的民警们深知,在幅员辽阔的高原,等待报警不如主动走近。他们的“办公室”设在滚滚的车轮上,设在秋天的打谷场边,设在杏花盛开的民宿庭院里。

    副所长鲁源杰常说:“百姓在哪里,我们的工作阵地就在哪里。”秋收时节,民警们深入田间,一边帮忙抢收,一边了解民情;旅游旺季,他们则化身“安全向导”,提前排查隐患,深夜护航平安。

    对于辖区的8户孤寡老人而言,派出所更是一座“会走动的靠山”,针对制定出“定期走访+节日慰问+应急帮扶”的个性化方案。

    再依那甫和艾力买买提老夫妇年近七旬,儿子因故无法赡养,生活艰难。驻村民警库那吉和卡米力江就把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利用节假日为他们送煤、劈柴、打苞谷,无微不至地照料。

    今年3月,老人家中因烟囱火星飘落牛棚引发火灾,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扑救,保住了老人的家和牲畜。“他们就像我们的儿女一样!”老人逢人便夸。

    事后,库那吉的笔记本上,在再依那甫老人的名字旁,又默默记下一条:“烟囱需加固。” “一户一档案” 里记录的是冰冷的条款,但民警用心血填写的却是滚烫的亲情。

    民警卡米力江在这里戍边24年,妻子是大同乡卫生院的医生。多年来,夫妻俩一边忙工作,一边把大部分休息时间用来照顾老人。“群众的事,就是咱自家的事。”卡米力江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1997年出生的吐尔逊江·斯马义长期照顾8旬孤老买塔布,直到老人被侄子接回家安享晚年;民警叶葳持续关照独居老人处里潘,也持续到其儿子决心返乡尽孝为止。仅库如克栏杆村就有3户这样的老人得到了民警们亲人般的关怀。

    如今,在大同乡,照顾孤寡老人和困难群众的中华传统美德已广泛延申,也成为了民警们心照不宣的派出所“传统”。

    “三步”多元化解法筑牢基层和谐根基

    深山里的矛盾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激化升级。大同边境派出所总结出 “预警排查、多元调解、回访巩固” 的“三步”工作法,巧妙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7月20日,辖区一名包工头与工人因工资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原本4.5万元的工程,包工头只愿付3万元,工人一气之下破坏了已完工的门窗和吊顶。民警介入先采取“背对背”沟通稳定情绪,再组织“面对面”谈判,最后引入司法所力量促成书面协议,避免了事态扩大。

    还有一次,两户村民因牦牛标记不清争抢不休,一直闹到村委会。民警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多方取证,最终公正地解决了这起纠纷,让两家人重归于好。

    在秋收时节,民警走进田间地头将办理好的证件送到群众手中。

    派出所的工作不止于化解当下矛盾,更着眼于未来。

    民警们关心青少年的发展,在每年高考结束后,利用走访、家访的方式与落榜学子谈理想、谈未来,帮助学子就个人喜好、发展方向挑选职业、技术院校,联系就业门路,还向退休赋闲在家的老所长请教群众工作的宝贵经验,只为给年轻人铺就更宽广的道路,不断夯实社会和谐的根基。

    在这群山之中,大同边境派出所的民警们早已将“人民”二字刻在心中,他们不仅是边境安全的守护者,更是群众离不开的“家里人”。那一抹温暖的“警察蓝”,早已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色彩。(李展朋 倾稼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