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从“产业集聚”到“人才扎根”—— 轻纺赛道跑出就业创业“加速度”

    2025-08-28 19:34:42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前锋区轻纺服装产业按下“加速键”,在集聚成链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产业“磁吸效应”持续释放,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循着产业脉搏纷纷归巢——有人入职本地工厂凭手艺端稳“饭碗”,有人携经验返乡在熟悉领域开启创业路。 产业拔节生长与人才归巢就业创业同频共振,既撑起“建圈强链”的发展骨架,更在万千岗位中写满“家门口有活干、好日子有奔头”的民生暖意。如今,一幅产业兴、人才聚、百姓富的生动画卷,在前锋大地徐徐铺展。

     

     产业集聚 全链构建激活就业新动能

     

    825日,在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银灰色面料在传送带上匀速流动,几名工人正围着设备仔细检查。“目前4条生产线正在试生产,新设备陆续进场调试,预计年底前可实现满负荷运转。”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生介绍,后续配套的辅助车间正逐步完善,整体产能将按计划稳步释放。 “过去生产工序分散在不同地区,中转流程复杂且品控成本高。”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小勇感触更深,前锋生产基地投产后,将整合纺织、印染、后整、销售全工序,打造绿色智能工厂。目前公司已吸纳170余名员工,新员工占比三分之二,“车间里多是本地人,熟手多、队伍稳,为产能释放打下基础。” 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的稳步发展,是前锋区轻纺产业集群壮大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区已引育纺织鞋服企业83户,其中规上企业34户,2025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4.7%,成功创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轻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产业集聚,离不开硬核配套支撑。前锋区投资50余亿元打造成熟园区,实现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四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危固废处置等关键设施一应俱全,吸引大批轻纺企业落户。 在此基础上,该区围绕轻纺产业“建圈强链”,以三丰数智面料、沐途者服装、俊乔针织等为“链主”,深化与周边化工园区吉兴化纤、诚信化工的“隔墙配套”,引进亿元以上强链延链补链项目30余个,初步构建起集制纤、纺纱、织布、印染、洗水、印花、成衣、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方气、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产品涵盖服装、鞋帽、箱包、汽车内饰等五大门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核心方向。前锋区坚持集群化引育、数智化转型、品牌化培育、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创优”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4个,鸿美嘉服饰等10余户企业获评国家高新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并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 为降低企业发展门槛,该区创新“企业投资商+设备生产商”合作模式,推出生产设备“以租代购”“分期支付”“计时收费”等灵活政策,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前期投入,为轻纺企业快速成长保驾护航。 产业聚起来,岗位多起来。过去“背井离乡去打工”的轻纺工人,如今循着“一方气、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的产业踪迹回流——每年从东莞等地返回前锋的轻纺技术工人约1000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平台赋能 精准服务护航返乡创业路 

     

    “学到不少提升草莓品质的技术,回去要多实践,带动农户把草莓产业做优,让家乡果子卖出好价钱!”近日,在成都市举办的2025年前锋“锋创荟”项目资源对接会(第二期)上,创业者彭全国满载而归。 这场由前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协办的对接会,聚焦“资源联动・合作共赢”,组织创业者深入企业考察,围绕草莓脱毒繁育、适老产品开发、川农牛供应链拓展、农产品新媒体运营等需求精准对接;相关部门现场解读政策、答疑解惑,帮助创业者打破信息壁垒、发掘合作机遇。 作为返乡创业“主阵地”,“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自成立以来,以“服务创业者、赋能新产业”为核心,打造集返创示范、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平台。针对返乡农民工、家庭农场主、中小微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园区提供产品创意孵化、品牌营销、直播带货、创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创业项目与本地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已入驻孵化企业49家,培育返乡入乡创业明星52名;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返乡创业大讲堂1期、项目资源对接会2期、导师巡诊3期、产学研融合活动1期,服务创业者90余人次,带动周边1.6万余名农户就近就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除了做强“锋创荟”平台,该区还稳步推进区镇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在东莞大朗、泉州丰泽、南京建邺等农民工集中地,建成3个劳务协作就业基地、4个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提供就业帮扶、合法权益维护等服务;培育认定110名劳务经纪人,吸纳社员6500余人,累计推荐用工2万余人次,让农民工“外出务工有保障、返乡创业有支撑”。 下一步,前锋区将提档升级“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北城·印象微创园,培育更多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建立“创业导师库”,吸纳农业技术专家、企业家、金融顾问等专业人才,常态化开展创业训练营、SYB创业培训,全方位提升创业者能力素养,让返乡创业者的“创业梦”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梦”同频共振。

     

     服务优化 暖心环境留住人才促发展

     

     “有缝纫设备实操,还能学电脑进行服装设计,这次培训让我收获满满。”近日,在前锋工业园区的广安轻纺巧匠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贺敏正和同事参加技能培训。 贺敏是广安鸿美嘉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早年曾在广东务工,近几年选择回到家乡前锋就业。“家乡收入并不比外面低,还能照顾家人。园区里食堂、宿舍、公交车、健身器材都有,生活很有幸福感。”贺敏高兴地说。 越来越多像贺敏这样的人选择回前锋安居就业,除了亲情乡情,更得益于当地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为解决企业职工生活需求,前锋区构建“500米职工配套生活圈”,共享食堂、公共交通、购物超市、员工宿舍、快递服务站等设施全覆盖,实现“出门即上班、下班即生活”。 不仅职工获得感强,企业对这里的营商环境同样赞誉有加。“遇到问题向政府反映,负责同志立刻协调解决,我们对发展很有信心。”四川俊乔针织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兰说。这份认可,源于前锋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系列举措——在全程代办、政策上门、助企纾困、组织招工、技能培训、纠纷调解等方面打出“组合拳”,营造优质发展生态。 针对企业办事需求,该区设立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专区,在农业园区设企业综合服务驿站,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联络机制,提供帮代办、上门办、陪同指导办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不出园区”;为缓解“用工难”,创新“一站四员”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线上平台+线下专场招聘,每年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超2000人,破解阶段性、结构性用工压力。 金融支持同样给力。作为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前锋区金融生态综合评价居全省前列。通过定期举办银政企座谈会,推出“前诚贷”“园保贷”“供应链贸易”等特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返乡创业项目。 如今的前锋,以温暖关怀与务实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子归巢。(丁彦博 吕甜 姜曦悦)

    当前位置:
  • 首页
  • /
  • 民生
  • /

    从“产业集聚”到“人才扎根”—— 轻纺赛道跑出就业创业“加速度”

    2025-08-28 19:34:42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前锋区轻纺服装产业按下“加速键”,在集聚成链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产业“磁吸效应”持续释放,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循着产业脉搏纷纷归巢——有人入职本地工厂凭手艺端稳“饭碗”,有人携经验返乡在熟悉领域开启创业路。 产业拔节生长与人才归巢就业创业同频共振,既撑起“建圈强链”的发展骨架,更在万千岗位中写满“家门口有活干、好日子有奔头”的民生暖意。如今,一幅产业兴、人才聚、百姓富的生动画卷,在前锋大地徐徐铺展。

     

     产业集聚 全链构建激活就业新动能

     

    825日,在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银灰色面料在传送带上匀速流动,几名工人正围着设备仔细检查。“目前4条生产线正在试生产,新设备陆续进场调试,预计年底前可实现满负荷运转。”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生介绍,后续配套的辅助车间正逐步完善,整体产能将按计划稳步释放。 “过去生产工序分散在不同地区,中转流程复杂且品控成本高。”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小勇感触更深,前锋生产基地投产后,将整合纺织、印染、后整、销售全工序,打造绿色智能工厂。目前公司已吸纳170余名员工,新员工占比三分之二,“车间里多是本地人,熟手多、队伍稳,为产能释放打下基础。” 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的稳步发展,是前锋区轻纺产业集群壮大的缩影。截至目前,该区已引育纺织鞋服企业83户,其中规上企业34户,2025年上半年实现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14.7%,成功创建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轻纺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产业集聚,离不开硬核配套支撑。前锋区投资50余亿元打造成熟园区,实现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四网”全覆盖,污水处理、危固废处置等关键设施一应俱全,吸引大批轻纺企业落户。 在此基础上,该区围绕轻纺产业“建圈强链”,以三丰数智面料、沐途者服装、俊乔针织等为“链主”,深化与周边化工园区吉兴化纤、诚信化工的“隔墙配套”,引进亿元以上强链延链补链项目30余个,初步构建起集制纤、纺纱、织布、印染、洗水、印花、成衣、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形成了“一方气、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产品涵盖服装、鞋帽、箱包、汽车内饰等五大门类。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核心方向。前锋区坚持集群化引育、数智化转型、品牌化培育、绿色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创优”行动。截至目前,已完成“智改数转”项目14个,鸿美嘉服饰等10余户企业获评国家高新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并入选工信部5G工厂名录。 为降低企业发展门槛,该区创新“企业投资商+设备生产商”合作模式,推出生产设备“以租代购”“分期支付”“计时收费”等灵活政策,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前期投入,为轻纺企业快速成长保驾护航。 产业聚起来,岗位多起来。过去“背井离乡去打工”的轻纺工人,如今循着“一方气、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的产业踪迹回流——每年从东莞等地返回前锋的轻纺技术工人约1000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平台赋能 精准服务护航返乡创业路 

     

    “学到不少提升草莓品质的技术,回去要多实践,带动农户把草莓产业做优,让家乡果子卖出好价钱!”近日,在成都市举办的2025年前锋“锋创荟”项目资源对接会(第二期)上,创业者彭全国满载而归。 这场由前锋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协办的对接会,聚焦“资源联动・合作共赢”,组织创业者深入企业考察,围绕草莓脱毒繁育、适老产品开发、川农牛供应链拓展、农产品新媒体运营等需求精准对接;相关部门现场解读政策、答疑解惑,帮助创业者打破信息壁垒、发掘合作机遇。 作为返乡创业“主阵地”,“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自成立以来,以“服务创业者、赋能新产业”为核心,打造集返创示范、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平台。针对返乡农民工、家庭农场主、中小微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园区提供产品创意孵化、品牌营销、直播带货、创业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创业项目与本地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已入驻孵化企业49家,培育返乡入乡创业明星52名;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返乡创业大讲堂1期、项目资源对接会2期、导师巡诊3期、产学研融合活动1期,服务创业者90余人次,带动周边1.6万余名农户就近就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除了做强“锋创荟”平台,该区还稳步推进区镇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设,在东莞大朗、泉州丰泽、南京建邺等农民工集中地,建成3个劳务协作就业基地、4个驻外农民工服务工作站,提供就业帮扶、合法权益维护等服务;培育认定110名劳务经纪人,吸纳社员6500余人,累计推荐用工2万余人次,让农民工“外出务工有保障、返乡创业有支撑”。 下一步,前锋区将提档升级“锋创荟”返乡入乡创业园、北城·印象微创园,培育更多特色产业项目。同时,建立“创业导师库”,吸纳农业技术专家、企业家、金融顾问等专业人才,常态化开展创业训练营、SYB创业培训,全方位提升创业者能力素养,让返乡创业者的“创业梦”与乡村振兴的“发展梦”同频共振。

     

     服务优化 暖心环境留住人才促发展

     

     “有缝纫设备实操,还能学电脑进行服装设计,这次培训让我收获满满。”近日,在前锋工业园区的广安轻纺巧匠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贺敏正和同事参加技能培训。 贺敏是广安鸿美嘉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早年曾在广东务工,近几年选择回到家乡前锋就业。“家乡收入并不比外面低,还能照顾家人。园区里食堂、宿舍、公交车、健身器材都有,生活很有幸福感。”贺敏高兴地说。 越来越多像贺敏这样的人选择回前锋安居就业,除了亲情乡情,更得益于当地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公共服务。为解决企业职工生活需求,前锋区构建“500米职工配套生活圈”,共享食堂、公共交通、购物超市、员工宿舍、快递服务站等设施全覆盖,实现“出门即上班、下班即生活”。 不仅职工获得感强,企业对这里的营商环境同样赞誉有加。“遇到问题向政府反映,负责同志立刻协调解决,我们对发展很有信心。”四川俊乔针织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兰说。这份认可,源于前锋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系列举措——在全程代办、政策上门、助企纾困、组织招工、技能培训、纠纷调解等方面打出“组合拳”,营造优质发展生态。 针对企业办事需求,该区设立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专区,在农业园区设企业综合服务驿站,在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建联络机制,提供帮代办、上门办、陪同指导办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不出园区”;为缓解“用工难”,创新“一站四员”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线上平台+线下专场招聘,每年为企业输送产业工人超2000人,破解阶段性、结构性用工压力。 金融支持同样给力。作为全国首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前锋区金融生态综合评价居全省前列。通过定期举办银政企座谈会,推出“前诚贷”“园保贷”“供应链贸易”等特色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和返乡创业项目。 如今的前锋,以温暖关怀与务实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子归巢。(丁彦博 吕甜 姜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