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5 17:01:25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广安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的模式,积极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家乡建设,通过技能培训与劳动参与,有效拓宽了低收入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捧上“新饭碗”。
8月25日,在广安区石笋镇龙岩村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十余名工人正干劲满满地挥舞着锄头、铁锹,开展路肩平整工作,一条崭新平坦的入户路在他们手中渐入尾声。
广安区石笋镇龙岩村村民在新修的公路两旁掏水沟
村民吴兴礼是工人之一,“像我们这种年龄,在家门口挣钱,1天挣 120 元还是可以。今年已经领到了6000元工资了。”
而不远处的金安村石河堰旁,挖掘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有序进行坝体施工作业。这些充满激情的劳动画面正是石笋镇以工代赈项目惠民生的生动写照。
广安区石笋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龙岩村文书刘兴尧,告诉记者,前前后后,好像大概用了将近 60 个工人、工天,有贫困户、低保户、监测户,赚的工资不等,有多的是有五六千、四五千的,都不等。“反正这个以工代赈,为村民出行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对当地的农民也带来了实惠的收入。不出门儿,在家就能够赚钱,就能够打工。”
对于因年龄受限或家庭影响,而无法外出的劳动力而言,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已成为他们在家门口增收的“幸福工程”。
石笋镇金安村村民倪伯华感触颇深,“以前就是在外面干。由于我们今年岳父生病,一直没出去。二是,就说我们年龄也有限了,都超过了 55 岁。说现在很多工地,大工地,他都要录门禁,就说办不了保险,买不了保险。现在在家也能挣钱,还是可以。当月做工,次月就打卡直发工资,没有拖欠。现在已经领了7000多元了。”
以工代赈带来的,远不止真金白银的收入。村民们亲身参与修建的道路、筑起的堡坎、清理的河道,更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生产生活难题,成为通向幸福的“连心路”。
石笋镇金安村村民淡革平介绍,背后的田都是他们村的,以前抽水不方便,栽不下秧,遇到天干。但现在河堤修起,对我们那边很有很大的方便现在,对于我们在这干点活,确实有劲。钱多少不谈,但对我们的利益很重要。
自2020年起,石笋镇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截至目前,共获批项目7个,到位资金3000余万元。石笋镇按照“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的模式,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以“培训+上岗”的方式,提升当地群众中小型机械设备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水平。目前,已累计已发放劳务报酬超1000万元,有力回应了群众期盼,显著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拓宽了低收入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
以工代赈,一头连着政府投资,一头系着百姓福祉。今年,石笋镇实施的两个以工代赈工程总投资1240万元,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23人,带动323名群众务工,项目计划完成24.02%,共计发放劳务报酬192.19万元。
广安区石笋镇金安村“石河堰”项目施工现场,村民正在修建“石河堰”
农业农村大发展,实施项目是关键。据广安区发改局以工代赈办负责人李罗介绍,今年,广安区争取了6个以工代赈项目在石笋、白马、龙台、大安等4个乡镇实施,总投资3930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400万元。通过实施以工代项目,广安区不仅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还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了强化项目监管,广安区建立“片区纪检+理事会+6小组”自治监管机制,对群众务工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巡查,确保工程质量过硬。坚持“科学定岗、以劳取酬、代为赈济”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审核报账机制和公示制度,劳务报酬全部通过“一卡通”平台打卡直发,并对务工群众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标准、监督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惠民济困、排难创新、造福于民”的政策功效。(广安区融媒体中心 廖小兵 高慧敏 蔡阳宽 图/文)
2025-08-25 17:01:25 来源:西部经济网
近年来,广安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的模式,积极组织当地村民参与家乡建设,通过技能培训与劳动参与,有效拓宽了低收入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捧上“新饭碗”。
8月25日,在广安区石笋镇龙岩村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十余名工人正干劲满满地挥舞着锄头、铁锹,开展路肩平整工作,一条崭新平坦的入户路在他们手中渐入尾声。
广安区石笋镇龙岩村村民在新修的公路两旁掏水沟
村民吴兴礼是工人之一,“像我们这种年龄,在家门口挣钱,1天挣 120 元还是可以。今年已经领到了6000元工资了。”
而不远处的金安村石河堰旁,挖掘机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正有序进行坝体施工作业。这些充满激情的劳动画面正是石笋镇以工代赈项目惠民生的生动写照。
广安区石笋镇2025年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龙岩村文书刘兴尧,告诉记者,前前后后,好像大概用了将近 60 个工人、工天,有贫困户、低保户、监测户,赚的工资不等,有多的是有五六千、四五千的,都不等。“反正这个以工代赈,为村民出行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对当地的农民也带来了实惠的收入。不出门儿,在家就能够赚钱,就能够打工。”
对于因年龄受限或家庭影响,而无法外出的劳动力而言,以工代赈项目工程,已成为他们在家门口增收的“幸福工程”。
石笋镇金安村村民倪伯华感触颇深,“以前就是在外面干。由于我们今年岳父生病,一直没出去。二是,就说我们年龄也有限了,都超过了 55 岁。说现在很多工地,大工地,他都要录门禁,就说办不了保险,买不了保险。现在在家也能挣钱,还是可以。当月做工,次月就打卡直发工资,没有拖欠。现在已经领了7000多元了。”
以工代赈带来的,远不止真金白银的收入。村民们亲身参与修建的道路、筑起的堡坎、清理的河道,更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生产生活难题,成为通向幸福的“连心路”。
石笋镇金安村村民淡革平介绍,背后的田都是他们村的,以前抽水不方便,栽不下秧,遇到天干。但现在河堤修起,对我们那边很有很大的方便现在,对于我们在这干点活,确实有劲。钱多少不谈,但对我们的利益很重要。
自2020年起,石笋镇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截至目前,共获批项目7个,到位资金3000余万元。石笋镇按照“以工代赈村民自建”的模式,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以“培训+上岗”的方式,提升当地群众中小型机械设备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水平。目前,已累计已发放劳务报酬超1000万元,有力回应了群众期盼,显著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拓宽了低收入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
以工代赈,一头连着政府投资,一头系着百姓福祉。今年,石笋镇实施的两个以工代赈工程总投资1240万元,已开展就业技能培训323人,带动323名群众务工,项目计划完成24.02%,共计发放劳务报酬192.19万元。
广安区石笋镇金安村“石河堰”项目施工现场,村民正在修建“石河堰”
农业农村大发展,实施项目是关键。据广安区发改局以工代赈办负责人李罗介绍,今年,广安区争取了6个以工代赈项目在石笋、白马、龙台、大安等4个乡镇实施,总投资3930万元,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400万元。通过实施以工代项目,广安区不仅夯实了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还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有效激发了群众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了强化项目监管,广安区建立“片区纪检+理事会+6小组”自治监管机制,对群众务工行为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巡查,确保工程质量过硬。坚持“科学定岗、以劳取酬、代为赈济”原则,建立区、镇、村三级审核报账机制和公示制度,劳务报酬全部通过“一卡通”平台打卡直发,并对务工群众信息、劳务报酬发放标准、监督举报电话等进行公示,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惠民济困、排难创新、造福于民”的政策功效。(广安区融媒体中心 廖小兵 高慧敏 蔡阳宽 图/文)